-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西周 《大盂鼎》金文赏读
商周的金文是中国书法历史长河中的一朵奇葩,很多时候我在思索着为什么世界各国文化艺术史
的原始阶段,也就是原始社会,奴隶社会或更早时期的艺术品如此动人?试想一下,那些年代的人们是在
何等残酷的环境中生存着( 自然环境的险恶和社会环境的生死无定),也可能就是这些原因,人们在创造
这些艺术品(当时的装饰品)时倾入了较后世更多更纯的感情.后代的魏晋南北朝和明末清初的动荡也
有相似的环境,也造就了许多真正优秀的作品,正如钻石只有在火山爆发等恶劣环境下才能结晶生成
一般.
当然商周的金文非常出色的也不多,此盂鼎(也称大盂鼎)和散氏盘,毛公鼎, 季子白盘均是其中的
佼佼者.作为庙堂之器,盂鼎结构虽然工整,但绝无后代石鼓文那种死板之相,盂鼎沉静工稳又韵致流动,
自然大方又精美,想想这是出自生命毫无保障,生活质量很差的奴隶们之手,真是让我由衷的敬佩
和感动.
资料:网络
编制:YINGE - 1 -
西周 《大盂鼎》金文赏读
大盂鼎,这件成于西周康王时代的重量级礼器,在地下沉睡了近三千年后,于清道光年间重光
面世。此后,它一直作为我国青铜器藏品中的至尊而独占鳌头。
据传,大盂鼎出土于陕西岐山。出土后,首先被当地士绅宋金鉴收藏。不久即易手归岐山县令
周庚盛所有。此后大盂鼎又被辗转卖至北京琉璃厂待售。道光三十年 (公元1850 年),宋金鉴会考
得中,拜翰林。为纪此光宗耀祖之盛,宋遂以银三千两将大盂鼎购回。并一直收藏于府中。谁知好景
不长,仅十余年时光,至同治间,宋家即现中落之象。宋氏后人允寿将大盂鼎作价七百两白银转让给
陕甘总督左宗棠的僚属袁保恒。袁深知左宗棠酷爱文玩,得宝鼎后不敢专美,旋即将大盂鼎献给上司
以表孝心。 左宗棠在发迹前曾为湖南巡抚骆秉章的幕僚,理湘省全部军务。虽非显贵,也颇得春风。
加之自视极高,恃才傲物。不免为人所阴嫉。咸丰九年 (公元1859 年),左宗棠被永州总兵樊燮谗
言所伤,遭朝廷议罪。幸得时任侍读学士的潘祖荫援手,上奏咸丰皇帝力保宗棠;且多方打点,上下
疏通,左才获脱免。潘乃当时著名的金石收藏大家,左宗棠得大盂鼎后遂以相赠,以谢当年搭救之恩。
此后,大盂鼎一直为潘氏所珍藏。虽然也时而有人觊觎此鼎,但必竟潘氏位高权重,足可保全大鼎无
虞。至潘祖荫故,其弟潘祖年将大盂鼎连同其它珍玩一起,由水路从北京运回苏州老家。大鼎作为先
人故物,睹物思人,弥显珍贵,堪为传家之宝,不轻示人。
光绪之末,金石大家端方任两江总督。曾一度挖空心思,想据大盂鼎为己有。均为祖年所拒。
但端方之欲始终为潘家所患。直至辛亥年,革命暴发,端方被杀。潘家和大鼎才真正逃过端方之难。
民国初年,曾有美籍人士专程来华找潘氏商谈求让大鼎,出价达数百两黄金之巨。但终为潘家
所回绝。
三十年代中叶,国民党当局在苏州新建一幢大楼。党国大员忽发奇想,要在大楼落成后以纪念
为名办一展览会,邀潘家以大鼎参展。以图无限期占有大鼎。然此拙劣伎俩为潘氏识破,婉言拒绝了
参展。
1937 年日军侵华,苏州很快沦陷。国将不国,人命难保。此时,潘祖年已作古。潘家无当户之
人,皆妇孺。英雄出少年,当此危难之时,潘祖荫的侄孙承厚、景郑等商定将大鼎及全部珍玩入土保
全。经反复遴选,决定将宝物藏于二进院落的堂屋。这是一间久无人居的闲房,积尘很厚,不会引人
注目。主意已定,潘家人苦干两天两夜才将全部宝物入藏地下。又将室内恢复成原样。整个过程除潘
家人以外另有两个佣工和一个看门人参与其中,均被反复叮嘱要严守秘密。此后不久,潘氏全家即往
上海避乱。潘宅一时竟成了日军搜查的重点。经过反复的搜查并挖地三尺均无所见,日军也只得作罢。
日军占领期间,潘家的看门人曾几次盗掘了若干小件的珍藏,卖给洪姓古董商人。但大鼎过于沉重,
无法搬动,得以幸免。
光阴荏苒,在历经十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