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 由两个发现说黎里周氏.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2015年 由两个发现说黎里周氏.doc

由两个发现说黎里周氏 李海珉 2010年5月,黎里古镇管委会正式成立,组织了一批人马,保护开发黎里古镇,我被返聘到古镇管委会参与工作。在近三年的保护整修进程中,接二连三有所发现,其中乾隆御碑的碑额与《周氏家乘》的发现,对于研究黎里周氏一族具有十分重要的价值。黎里“周陈李蒯汝陆徐蔡”八大姓,清代乾嘉年间排定,周氏凭着官衔、名望及财富,位列八大姓之首。本文,就以最近这两个新发现说说周氏一族。 先说乾隆御碑碑额。 2013年3月,周宫傅祠堂修复工程正式启动,同月18日,在挖掘第一二两进之间的路面时,发现了一块上好青石,上刻一条戏珠的盘龙。我闻讯立即赶到现场,好,一条盘龙,正宗的五爪金龙,这正是黎里民众找了40多年的乾隆御碑碑额呀。 皇帝祭祀大臣的御碑,据我所知,整个苏州地区就只黎里镇周宫傅祠堂这一块。 二十个世纪五十年代,周宫傅祠堂是黎里镇南新街小学后期部,安排着三到六年级八个班级,我在这里读了四年书。这盘龙,我是有印象的。工匠们小心翼翼地将石碑挖了出来,另一面更加清楚,双龙抢珠,左右两边各一条栩栩如生的五爪金龙,正中一颗硕大的金珠,金珠下面两个篆字“谕祭”。碑额宽82厘米,高54厘米,厚24厘米。 紧接碑额的是碑身,镌刻着乾隆皇帝的谕祭文。碑身高161厘米,宽78厘米,厚19厘米,稳稳地驮在一头石龟身上。为了给御碑遮风挡雨,祠堂主人特地建造了一座六角亭。我读书的时候,听说这是乾隆皇帝哀悼他的工部尚书周元理的祭文,不过我读不懂,只是骑在石龟上玩耍。后来知道这石龟,准确的名称是赑屃(bì xì ),或者叫龟趺、霸下或填下,传说是龙生九子之长,似龟而好负重,力大无穷,可以驮负三山五岳。这里的石龟背负着乾隆御碑,一直驮了二百多年。 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了,那是一场浩劫。六角亭被拆毁,石龟、碑身和碑额一分为三,石龟被砸去了头和尾,碑身被敲成了二段。当时文化站的一位有识之士,即后来担任黎里镇首任文保所长的殷安如先生挺身而出,将乾隆石碑掩藏在祠堂边上的乱草丛中,盖上一层厚厚的草包。1986年,周宫傅祠堂列入吴江县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文物保护单位分三类,国级、省级和县市级),聘请了居住在周宫傅祠西侧的一位小学老师妥为照管。 1994年,我因工作需要调入了黎里镇文保所,后任文保所所长,保护周宫傅祠堂成为了我的职责。为了知根知底而更好地保护,我仔细阅读了徐达源的《黎里志》、蔡丙圻的《黎里续志》,对周元理其人,对周宫傅祠堂有了较为清晰的认识。 原来,周氏居于黎里八大姓之首,凭的就是周元理的名望和地位。周元理原籍浙江仁和(杭州),元理之父周昴娶了黎里陈永年之女为妻,育有二子后去世,当时长子元理年仅7岁。陈氏带着元理元瑛二子回归母家,依附二兄陈鹤鸣。陈鹤鸣教子有方,在青照楼上设家塾,教育元理等孩子读书。周元理(1706~1782),字秉中,19岁回原籍仁和进学成为秀才,乾隆三年(1738)中举,三次会试不中。那时,乾隆试行“举人大挑”,拣选三次会试落第的举人任官,由礼部造册送吏部,派遣王公大臣共同挑选,列一等的以知县试用,二等的以教职铨补(乾隆十七年大挑正式成为定例)。乾隆十一年,周元理大挑列入一等而出任知县,拣发直隶,补蠡县知县,又调任清苑县,廉洁奉公,谨勤办事,深得百姓口碑,受到上方赏识。此后,先后升任知州、知府、按察使、布政使、山东巡抚、直隶总督等职,为官期间,乾隆多次御赐黄褂花翎、御笔诗章及珍稀物品,连续13年得到御笔赐写的“福”字。乾隆四十年,元理正值古稀,奉上谕入都称庆,乾隆御书“甸封绥寿”额,并赐冠服朝珠等上方珍物及紫禁城骑马之殊荣。四十五年(1780),迁兵部左侍郞加太子少保衔,再擢工部尚书。周元理75岁时,身体日益羸弱,公务非常繁杂,无法支撑。1781年11月,元理请求“乞骸骨”(告老回乡的代名词,请求朝廷归还这把老骨头),乾隆诚意挽留,说等明春三月天气暖和,可由水路回籍。1782年3月,周元理上朝陛辞,乾隆软语温存,君臣相依良久不忍相离。同月下旬,正式解维南下,无锡籍大学士嵇璜、英廉等一班旧雨新知,为之饯行,赠诗留别。嵇璜和英廉都有《壬寅三月送周大司空元理予告南归》,先看嵇璜的七言律诗:“少为名士老名臣,全德如公有几人?蒪菜秋风萦梦旧,桃花春水挂帆新。甘棠颂美逾千里,昼锦堂开介八旬。待我他时陪杖履,往来二老乐天真。”再看英廉的五律:“与君四十载,来往蓟门烟。有诏还初服,留身作散仙。履声三殿月,帆影五湖天。到及黄鱼节,登盘尺半鲜。(计君抵家当近端阳,黎川风俗以五月为黄鱼节,家家必以入馔。)”以上二诗徐达源《黎里志》卷十四艺文有记载。 周元理在任时,兢兢业业,付出太多,已经油尽灯枯能量耗竭,端午节到家,挨到当年10月,就与世长辞,享年76岁。乾隆闻讯,深为痛惜,专门撰写了一篇谕祭文,令江苏布政使司赴黎致祭。 乾

文档评论(0)

rfxo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