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小区调研.ppt

  1. 1、本文档共39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PART 1 理论分析 一、现代居住区规划思想的历史演进 前言 随着生产发展和人们对自然规律认识的深化,特别是以蒸汽机的出现为标志的工业革命极大的改变了人类居住的模式,人类由以农业为主的传统乡村社会步入以工业和服务业为主的现代城市社会。工业化促使生产力大幅度提高,加快了人类的发展速度,从而导致人口快速增长,资源消耗增大。农村人口大量涌入城市,城市的数量和规模不断扩大,一系列的矛盾和环境问题集中在城市里表现出来。进入20世纪,人口增长的趋势愈加迅猛,并日益向城市集中,城市化在发达国家以维持在较高的水平上,发展中国家城市化速度也不断加快,城市规模持续膨胀,环境污染问题在许多城市及其周边地区日益凸显,致使人类居住环境质量下降,严重威胁着人类的发展。在这种情况下,人类开始重新探索理想的人居环境。尽管迄今尚未找到一个完整的解决方案,但却不断为后来者提供经验和借鉴。 一、理想城市居住模式 19世纪初,资本主义制度已经形成,开始显露其种种矛盾,英国空想社会主义者R-欧文针对当时产生的社会弊端,提出了生产、消费自给自足,劳动成果平均分配,财产共有的“新协和村”居住模式。新村由800~1200居民组成,布局呈方形,沿周边布置4幢条型住宅,围合成一个中央大院。院中央设有食堂、幼儿园和学校。园内有绿化,院外是耕地,住宅的客厅朝向庭院,而卧室朝向田野,兼顾居民的社会性和家庭的私密性。 19世纪末,英国社会活动家E-霍华德认为建立一个兼有城市和乡村优点的理想城市,可促使人们回归到小规模的、经济开放和社会均衡的社区中去,从而形成“城市生活的便利乡村的美丽和福利结合在一起”,并由此提出了“花园城市”构想。 花园城市是一个四周有农业用地围绕的城乡结合体。城市的平面呈圆形,半径约1.1km,中心部分是面积约60h㎡的公园,由此引出六条放射性道路将城市分成六块扇形。内环宽500m的范围内为住宅区,可居住32000人;外环设各类工厂、仓库和市场;内外环之间是宽广的绿化带。城外有一条主要铁路把花园城市和其他城市联合起来,同时铁路的环城部分还用于城内交通。 1917年T-戛捏发表了工业城的规划方案,设想20世纪的城市结构必须适应社会和技术进步,建议将一个不大的城市通过铁路枢纽与一大群工业设施结合在一起。工业区内的居住区是长条形的,两二层独立式住宅按日照通风的要求组成宽30M、深150M的住宅街坊,并配有小学和生活服务设施,居住区的道路按性质分类,绿地占居住用地的一半面积,绿地中间贯穿着步行路网。 922年法国建筑师勒-柯布西耶提出了一个300万人口的现代城市的设想方案的设想方案光辉城。城市按功能分区,用简单的几何图形的方格网加放射性道路系统代替传统的同心圆式布局,用高层建筑和多层交通等现代设施来取代霍华德的水平式花园城市。 光辉城中心矗立着24幢60层的摩天大楼,人口密度每h㎡3000人,摩天楼周围是锯齿形的高层住宅,人口密度每h㎡300人。房屋底层透空,屋顶设花园,地下通地铁,距地面5m高的空间布置汽车运输干道和停车场,地面留出大量的空地布置公园和运动场等绿化空间 二、卫星城镇理论 20世纪初,大城市恶性膨胀,如何控制及疏散大城市人口成为突出的问题。在霍华德“田园城市”理论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出在大城市外围建立卫星城镇的理论。卫星城镇的建设经历了三个时期。 (一)卧城。这些城市除了居住建筑外,没有生活服务设施,居民的生产、工作及文化生活的需要仍需去母城解决。 (二)半独立城镇。这类城市除了居住建筑外,还设有一定数量的工厂、企业和服务设施,使一部分居民就地工作,另一部分居民仍去母城工作。 (三)新城。这类城市实质上是独立的,规模夸大并进一步完善了城市公共交通及公共福利设施,城市中提供多种就业机会,社会就业平衡,交通便捷,生活接近自然。 三、邻里关系 1929年美国建筑师C-佩里提出邻里单位的规划思想。他认为城市交通由于汽车的迅速增长对居住环境带来了严重干扰,控制居住区内部的车辆交通以保障居民的安全和环境的安宁是邻里单位理论的出发点和基础。同时邻里单位内应拥有足够的生活服务设施,以活跃居民的公共生活,利于社会交往,密切邻里关系。为此佩里制定了邻里单位的6条基本原则: (1)邻里单位四周由城市道路包围,城市道路不穿过邻里单位内部。 (2)邻里单位内部道路系统应限制外部车辆穿越,一般应采用尽端式以保持内部的安静和安全。 (3)以小学的合理规模为基础控制邻里单位的人口规模,使小学生上学不必穿越城市道路。一般人口规模为2000~5000人。 (4)小学校是邻里单位的中心建筑,并与其他的邻里单位服务设施一起放在中心广场或绿地上 (5)邻里单位占地约65h㎡,每英亩10户,保证儿童上学距离不超过0.8km (6)邻里单位内小学附近设有商店、教堂、图书馆和公共活

文档评论(0)

ziyouzizai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