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嵩焘日记风波本末.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郭嵩焘日记风波本末 文/李冬君 1、到欧洲去 郭嵩焘为什么要到欧洲去?因为欧洲人又要打来了。 为什么欧洲人要打来?因为云南发生了“马嘉理案”。 “马嘉理案”是怎么回事呀?云南边民打死英国人了。 死者马嘉理,为英国驻华使馆译员,奉命前往缅甸,迎接英国探路队入滇。探路队全副武装,鸣枪而行,打死中国边民。边民反击,击毙了马嘉理,探路队一路逃回了缅甸驻地。这就是“马嘉理案”,也称“滇案”。 此案发生后,云南巡抚岑毓英以“野人”劫财上奏,英国公使威妥玛对此十分不满,一口咬定是岑毓英有意制造的反英事件,要求惩办。遂以武力相威胁,要清朝速派“道歉使团”赴英通好谢罪,并拒绝同李鸿章谈判。 可“道歉使团”派谁去?朝廷选来选去,选中了郭氏。 郭氏由闽泛海至天津,约见英国公使威妥玛,致函如下: 大清国钦差出使大臣郭嵩焘谨奉书大英国钦察微公使大人阁下…… “大清国”与“大英国”并列,此格式,他可能是始作俑者,誉之者谓之开风气,斥之者以为有失国格,大清自命天朝,并列就等于降格。 此函,非大清朝欲降格以求,而是郭氏本其一贯“通情达理”所致。自滇案发生后,威妥玛曾提请清朝行文时,应按照国际惯例尊重“大英国”,不仅要将“大英国”与“大清国”并列,还要把“大英国”写在抬头上。清朝不敢反对,也不想答应,朝廷上下没人愿意开这个头,惟有郭氏破了头。 郭氏这么做时,是以自己的方式,他认为“循理”应如此。 他在信中,称威妥玛为“贵大臣”,说他此次赶回来,就是为了“与贵大臣一晤叙”,可“贵大臣已赴上海”,故问威氏“返旆何时”? 于是,郭氏先去北京上任,在总理衙门行走。上任前,他还奏了一本,《奏参岑毓英不谙事理戕杀英官重案折》,此折一出,惊动朝野。 他说:滇案难结,在于岑抚“举动乖方”,“一诿罪于野人”,未查明实情,据实奏报,又指出,彼虽有功于国,但功是功,过是过,各不相掩,遂请旨议处,“责以酿成事端之咎”,“以服洋人之心”,尽快解决滇案。 本来,鸦片战争以后,英、法等国,就提出与中国互派公使,但都被清朝“正言覆绝”了,结果是,只见外使进,不见清使出,士大夫们几乎一致认为,“中国赴外国,并无应办事件,无须遣使”,遣使,“徒损国体”而已。 而郭嵩焘却乐意去,说:“数万里程途避而不任,更有艰巨,谁与任之。”此言一出,同僚视为“汉奸”,同乡“耻与为伍”,还骂他:“出乎其类,拔乎其萃,不容于尧舜之世;未能事人,焉能事鬼,何必去父母之邦!” 郭氏不管士大夫们在他身后骂翻了天,依然前去拜会总税务司英国人赫德。赫德说,我是英国人,当然要站在英国的立场上,但我还要为中国办事,所以,我起沟通作用。还说,英国对华没有领土要求,只求互利。 郭氏徇以出使事宜,赫德说,宜早不宜迟,早去早有利。 在等待出使期间,郭氏读了洋人写的两本书。一本是同文馆总教习丁韪良翻译的《星轺指掌》,“星轺”,是出使的意思,这是一本为出洋考察的清朝官员编译的书。他读过以后,去与丁氏交谈,说书中“尤多见道之言”。还有一本是韦廉臣写的《格物探源》,他说,洋人著书,多以格物为名,与程朱之学相通。由此可见,他是如何用原有的知识储备,去消化西学。 当年攻击过徐继畬的李慈铭,又跳出来骂郭氏“徒重辱国而已”,他读了郭氏写的《礼记质疑》,让人来转述意见,说“质疑”二字,是有意设难,会启动后生轻议先儒之心,建议改为“补注”,而郭氏却以为不妥。 对于传统,是“质疑”,还是“补注”?这不光是治经学的两种态度,还是对待办洋务的两种态度,是拿西学来“质疑”中国,还是用西学来给中学作“补注”?这两类问题,说到底,只有一个出处,即谁来作主!“质疑”,是追求真理,为“自我”立言,让“自我”作主,而“补注”,则是跟在先儒后面,添砖加瓦,拾遗补阙,成为传统的追随者,让先儒来作主。 郭氏用“质疑”的眼光巡视传统,却没有扬弃传统,他与徐继畬一样,坚信先王之道“至大无外”,“放之四海”,以先王之道为纽带,可以把东西方统一起来,只是先王之道已走向西方,中国必须“礼失而求诸野”。 有人给他起了一卦,占出洋吉凶:“主同室操戈,日在昏晦中,势且不能成行,即行亦徒受蒙蔽欺凌,尤不利上书言事。伴侣僮仆,皆宜慎防。” 过了两天,他在兵部值班,被太后召见,问:威妥玛可时常到署?曰:有公事时亦常来署会议。问:近来可提起云南一案?曰:近来不曾提起。 接下来,他就开始“说”了:据臣愚见,洋患已成,无可屏绝,惟其意在通商为利而已,亦望中国富强,而后利源可以不匮,无致害中国之心,要在应付得法,使不致有所要挟。经洋人一回要挟,中国亦伤一回元气,应付之法,在先审度事理,随机以应之,不可先存猜嫌之心。请注意,他在这里,以“洋”取代了“夷”,越了华夷之辨的樊篱。所以,太后再问时,便说:他们只是得一步,进一步。既不言“洋人”,亦不言“夷人”,而是用了“他们”。 可他似乎并未察觉,接着说:得步进步是洋

文档评论(0)

bhl0572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