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24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第 12卷第4期 北京大学教育评论 V0I.12.No.4
2014年 1O月 PekingUniversityEducationReview October2O14 制度性 自我选择与 自我放弃的历程 对农 民工子弟学校文化的个案研究 熊春文 刘慧娟 中国农业大学 人文与发展学院社会学系,北京 100083 摘 要 流动儿童尤其是农 民工子弟的教育 问题是一项重要 的社会 学议题。近 年有学者从反学校文化 的视角出发开展 了颇有意义的探索,但是这些以探索 “子弟们” 自主性或能动性为 出发点的经验研 究,最终均以消解农 民工子弟反学校文化的独立性 和 自主性为基本结论 。通过对一所农 民工子弟校各个年级学生实际流动 的动态考察 。 本文发现农 民工子弟校 的反学校文化有一个逐渐生成的过程 ,即从 “制度性 自我选择 ” 逐渐过渡到 “制度性 自我放弃 ”的演化过程 。学校往往 包含着制度性 自我选择与 自我 放弃的双重奏 ,而不是一种单一 的文化 。本文通过一个具体案例揭示 了农民工子弟反 学校文化 的真实性及其力量 ,并在现有研 究的基础上,对农 民工子弟学校文化 的社会 意义进行 了诠释 ,以更深入地理解教育一社会再生产的机制。 关键词 制度性 自我选择 ;自我放弃;农民工子弟;反学校文化 中图分类号 :G40—05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1—9468 2014 04—0048—24 一 、 研究 问题及其理论背景 流动儿童尤其是农民工随迁子女的教育问题之所 以是一项重要的社会学
议题 ,首先在于这一议题涉及一个规模庞大社会群体的生存发展状况 ,这一群
体 的命运无疑与转型中国及其社会格局有莫大 的关联。全 国妇联发布的报告
指出,全国流动儿童规模达到3581万,其 中农村流动儿童达 2877万,且仍有增
长的趋势。 无论对于流动家庭还是城市社会而言,这一群体 的初级社会化和
正规社会化 学校教育 都是一个必须面对 的重要问题 。对于这一群体的学校
教育问题 ,目前 国家采取 的是 “两为主”的政策 “以流入地区政府管理为主,以 收稿 日期 :2o14.03.26 作者简介 :熊春文 ,男,中国农业大学人文与发展学院社会学系副教授 ,博士。 刘 慧娟 ,女 ,中国农业大学人文 与发展学院社会学系硕士研究生 。 基金项 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青年项 目 08CSH001 ;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 2010JS064 。 致谢:作者感谢编辑部匿名评审人 的启发性意见,文责 自负 。
第4期 制度性 自我选择与 自我放弃的历程 49
全 Et制公办中小学为主” [23,但相关研究表 明,流人地的全 日制公办 中小学在
解决流动儿童的受教育问题上还存在很多壁垒。有学者归纳 ,流动儿童在流入
地的就学渠道通常有三种 :一是进入公办学校借读 ,需缴纳学费和借读费;二是
进入民办私立 “贵族”学校 ,需交纳高额学费;三是在简易的流动儿童学校 即 “农 民工子弟校” 就读 ,这种学校收费低廉、机制灵活、进出 自由,每学期学费
300~600元不等。_3从结构上讲 ,第一 、三类学校吸纳了绝大多数流动儿童 ,第
二类属于绝对的少数。尽管官方数据显示进入第一类学校 的流动儿童 占最大 比例 ,但 由于 “捐资助学”和 “五证 ”①等潜规则存在一定的普遍性 ,很多农 民工
子弟只能进入第三类学校就读。一个更为根本 的限制是 ,所有流动儿童的学籍
跟户籍挂钩 ,这一制度安排 意味着 ,如果流动儿童想通过教育实现向上的社会
流动,不管在哪儿接受教育,都必须回到原籍所在地参加中考和高考 。在 目前
各地初高中课程、教材、教育教学 以及考试命题均存在差异 以及农 民工子弟校
教学质量堪忧 的背景下 ,流动儿童的升学机会非常渺茫。 对于流动儿童的受教育状况 ,当前的研究主要有两种倾 向:一种倾 向致力
于宏观诊断 ,这些研究一般基于流动儿童或农 民工子弟受教育状况的大样本定
量调查 ,然后在社会结构、社会分层 、社会融入 、社会支持等概念框架下寻求
解释或理论分析 ,有些研究还在上述基础上提出政策建议 。。;另一种倾 向
关注流动儿童或农民工子弟的微观心理和学业行为,但此类研究的主流范式致
力于通过量表和 问卷等心理学工具 或相对技术化 的质性研究方法和手
段 ¨ ,对流动儿童尤其是农民工子弟的各种心理表现 如 自尊 、抑郁感 、社交焦
虑、社会适应能力 、歧视知觉 、社会认 同、学业卷入 、问题行为、人格特点、心理健
康水平 进行测量 ,并在此基础上进行诊断或提 出政策建议。大多数研究属于
教育学和心理学两个学科范畴,然而流动儿童 的教育问题显然不仅仅是教育和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