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大学生就业形势与对策 主讲:黄永瑚 引言 就业是民生之本,也是安国之策。高校毕业生是国家宝贵的人才资源,做好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不仅关系到高等教育的改革和发展,关系到科教兴国战略的实施,还关系到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关系到和谐社会的建设。 对于就业形势的分析,必须持冷静和理性的态度;寻求就业难题的破解之策,也必须切合实际,务求实效。 一、 大学毕业生就业问题的现状 1、毕业生人数连创新高。从1999年开始,伴随全国高校招生、研究生规模的逐年扩大,再加上民办高校的快速发展,每年高校毕业生数量呈跃进式增长态势。 据有关部门公布的数字显示, 2010年大学毕业生将迎来就业最高峰 约758万人,全国待就业毕业生逐年递增,现在有300万人左右,形成千万就业大军。 2、社会总体就业形势严峻。巨大的人口“自重”对就业形成了沉重而持久的压力。专家预测,目前中国已经进入为期10年的劳动力高峰期,约在2015年前后,参加就业的人口将达到约9.3亿人的峰值。 从存量上看,我国每年城镇登记失业人数在800万人左右,下岗人员100万人,每年劳动力供给至少将达1500万人,此外还有1.5亿农村富余劳动力需要就业。 从增量上看,虽然中国改革开放30年来保持了平均9.4%的年经济增长率,根据专家测算,国民经济生产总值每增长一个百分点,就会提供80~100 万个就业岗位。在现有经济增长就业弹性的约束下,每年新增的就业岗位最多只有1000万个左右,劳动力供大于求的矛盾十分突出。 预计今后20年内,劳动力仍将始终处于供大于求的严重失衡状态。 3、结构性矛盾依然存在。目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地区之间、城乡之间的差距不断扩大,这些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反映在就业上,形成了就业的结构性矛盾,并表现在产业就业结构、企业结构、劳动力素质结构、区域结构等几个方面。 我国的劳动力素质结构很不合理,一边是技术性人才,特别是高技术人才的极度短缺,一边是大量大学毕业生就业困难。预计“十一五”期间,我国技能劳动者需求总量将增长20%~25%。 从地区分布看,东部省市吸纳了全国50%以上的高校毕业生,西部省区接收高校毕业生的比例不足20%。调查显示,2006年广东省大学毕业生流入率为166%,流出率却仅有6%,净流入率160%,居全国之首。而黑龙江、吉林、湖南、湖北、四川、甘肃等16个省毕业生流入的比例与流出的比例之差为负值,意味着这些省的毕业生大多流向了外省。其中,黑龙江省净流入率为-75%,四川省为-42%。 目前我国大学的整体教育模式并没有根据市场的需求而转变,劳动力素质结构的错位与脱节亟待解决。在专业结构上,存在学校专业设置与市场需求之间的矛盾。 4、用人单位的盲目人才高消费。一些用人单位不从实际出发,对本单位的用人标准盲目提高,追求高学历,造成了人才的浪费,本科生的就业空间受到挤压。 一些用人单位注重短期效益,缺乏人才培养机制,希望进一个人才,就马上发挥作用,创造价值,因此,非常看重工作经验,不太愿意接受应届毕业生,不想把时间花在对毕业生的培训上。 5、金融危机下未来就业面临三个挑战 一是经济增长速度趋缓,对就业的拉动能力减弱。从劳动力市场监测情况看,今年第三季度企业用人需求与去年同期相比有所下降,一些地区新增就业人数增速减缓。 二是部分中小企业生产经营困难,特别是纺织服装、加工制造等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困难较大,对就业带来一些不利影响。 三是部分外贸出口型企业由于对外依存度高,受世界金融危机影响较大,出口的减速将减少对劳动力的需求。 金融危机下大学生的求职与就业冲突可以通过校园招聘活动直观地表现出来。当前,不少大型企业取消或缩减了校园招聘计划。家乐福、立白集团等一些知名企业相机取消了全国校园招聘活动。另外,深圳万科集团透露,2009年对大学生的需求同比减少了42.9%。当然,到校园进行招聘的中小企业更是大规模的减少,这是冲击大学生就业的最主要原因。因为这类企业是大学生就业市场的主力军,如2007年我国的民营企业吸纳了34.2%的大学毕业生。 此外,由于整个就业环境低迷,留洋国外的各方面人才纷纷回国,形成了一股大流量的“海龟潮”。这样,企业挖到有经验人才的成本相对于招没有经验的应届大学生来说更加低廉,因此进一步缩减了招聘大学生的规模。据调查,包括大型招聘会、校园专场招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