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2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第十二次菊理毒理学术讨论会 啊药及鞋留
沙门氏菌检测方法的应用进展
王德宁,韩晴,刘芳萍+①
(东北农业大学动物医学学院150030)
摘要:沙门菌是一种常见的重要人兽共患病病原菌,建立快速、准确的检测方法一直是沙门菌检验研究的核心问
题。传统方法主要是显色培养基法。该法是使用适当的荧光或显色底物,在细菌特异性酶作用下,产生荧光或显
示一定颜色,用紫外灯观察细菌产生的荧光或直接观察菌落颜色,减少对菌株进行纯培养和生化鉴定步骤。免疫
学检测方法中,免疫荧光标记法结合了免疫学反应的特异性及在黑色背景中发光物质易被发现的这些,能确切地
测出少量抗原,对于测定血清抗体也是一种比较敏感的方法。EusA是以免疫学反应为基础,将抗原、抗体的特异
性反应与酶对底物的高效催化作用相结合的一种敏感性很高的实验技术。胶体金免疫层析技术是近年来国外兴
起的一种快速诊断技术,是将特异的抗体先固定于硝酸纤维素膜的某一区带,当该干燥的硝酸纤维素一端浸入样
品后,由于毛细管作用样品将沿着该膜向前移动,当移动至固定有抗体的区域时,样品中相应的抗原即与该抗体发
生特异性结合。PcR技术检测沙门氏菌的特异性强、灵敏度高、省时省力。荧光定量PcR既可以实现对DNA的
定量检测,又具有较高的敏感性、特异性、可靠性和时效性、无污染性,适宜于大批样品的检测。基因芯片技术是将
各种基因寡核苷酸点样于芯片表面,微生物样品DNA经PcR扩增后制备荧光标记探针,然后再与芯片上寡核苷
酸点进行杂交,最后通过扫描仪定量和分析荧光分布模式来确定检测样品是否存在某些特定基因。此外,PcR技
术衍生出了多种联合检测技术,如:高效液相色谱、HPLc气相色谱、Gc气相色谱一质谱联用、Gc—Ms液相色谱一
质谱联用Lc—Ms/MS等。目前沙门氏菌陕速检测技术与传统检测方法相比都表现出很多优点,但同时也存在一
定的缺陷。通过各种技术间相互结合和补充不仅使各自优点得到最大发挥,也弥补了单独一种检测技术的不足,
为检测和鉴定致病沙门氏菌带来了新的契机。
关键词:沙门氏菌,检测方法,综述
参考文献:
[1]朱海明,赖蔚,卢勉飞.显色培养基在检测食品中沙门菌的应用研究[J].中国热带医学,200r7(7):1548一1549
[2]张艳红,吴延功,杜元钊.沙门氏茵快速检测方法研究进展[J].动物医学进展,2001(22):39—41
[3]陶军.检测肠炎沙门氏菌EusA方法的建立与应用研究[J].中国预防兽医学报,2006(28):196—200
[5]彭海滨.胶体金免疫层析法和荧光定量PCR联合检测沙门氏茵[D].福州福建农林大学,200r7(34):121一124
夺·夺·夺·夺·争·争·夺·夺·夺·专。·夺·夺·夺·夺·夺·夺·夺·夺·夺·夺·寺-·夺·夺·夺·夺·争·夺·寺·夺·夺·夺·争·夺·夺·争·争·夺·夺·夺·÷·夺·夺·夺·夺·夺·孛·夺·争
嗜水气单胞茵对氟喹诺酮类药物耐药性研究进展
韩晴,王德宁,刘芳萍+②
(东北农业大学动物医学学院150030)
摘要:本文旨在重点阐述致病陛嗜水气单胞菌对喹诺酮类药物耐药性的研究进展,以期为氟喹诺酮类药物的改良
①
gyaoli@126.com}通讯作者:刘芳萍,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E—mail:钿19pindiu@126.com
don印ongyaoli@126.com
}通讯作者:刘芳萍,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E—mail:f抽gpin曲u@126.com
·181·
翻药及残留 第十二次蔼理毒理学术讨论会
研究积累资料,并为其能够继续有效的应用提供理论依据。嗜水气单胞菌在自然界中分布广泛,是一种典型的人
一兽一鱼共患病的病原菌,它给人类健康带来了威胁,同时也给养殖业造成了惨重的经济损失。嗜水气单胞菌的
侵袭机制首先是细菌粘附于上皮细胞,紧接着起细菌进入机体后大量繁殖,产生大量的毒力因子,从而引起组织细
胞的损伤和溶解,破坏机体的功能。目前已经被认可的嗜水气单胞菌可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