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红霞教授和法经方应用验案举隅.pdf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优秀毕业论文,完美PDF格式,可在线免费浏览全文和下载,支持复制编辑,可为大学生本专业本院系本科专科大专和研究生学士相关类学生提供毕业论文范文范例指导,也可为要代写发表职称论文提供参考!!!

湿判别津液的亏盛。津液充足则舌苔滋润;津液不足则舌干苔燥;舌面干燥者主津液亏虚,湿润滑 腻者主湿盛在里。《察舌辨证新法》指出“湿症舌润,热症舌燥,此理之常也”。以苔色黄与白判断 寒热,黄者主热主实,白者主寒主虚。薄白苔常伴外感风寒;白腻苔多脾虚寒湿、痰浊内盛。黄苔 则见于内热,薄黄苔常由外感风热之邪所致。黄腻苔主湿热、或食滞;舌苔黄燥属热邪伤津。苔色 越黄热邪越重。色鲜明者易除,色沉闷者难化。不论是外邪、内因,还是病理产物体内壅盛,均可 从舌象上加以辨别。 3.以舌象转化推判病势进退 舌苔上由白转黄、由黄转焦黑色,苔质由润转燥,均提示热邪加甚而津液被耗。若舌色由淡红 转为淡白、淡青紫、或舌嫩湿润,则为阳气受伤,阴寒渐盛,病情由表入里,由轻转重,由单纯变 复杂,病势在进展。若舌质上由淡红转鲜红,甚至转为绛紫,则有误治之可能,即服过量大辛大热 之品,如桂附姜参,或新感瘟疫厉气,或暑气内侵,闭郁于内,邪无出路。 《辨舌指南》:“滋润者其常,燥涩者其变;滋润者为津液未伤,燥湿者为滓液已耗。”“舌苔有 由白变黄,由黄交黑者,顺症也;有由白而灰,由灰而白,不由灰转黑者,此谓之里陷者,逆症也。” 一般地,舌荣有神,舌面薄苔,舌态正常者为邪气未盛,正气未伤之象,正气尚能与邪抗争,预后 较好:舌质枯晦,舌态异常者为正气亏损,胃气衰败,病情多凶险。若满舌厚腻苔突然剥落,舌光 滑无苔,是邪盛正衰,胃气胃阴暴绝的征候;苔突然增厚,是病邪急剧入里的表现,两者均为恶候。 4.以舌象指导随症加减 《临证验舌法》说:“据舌以分虚实,而虚实不爽焉,据舌以分阴阳,而阴阳不谬焉,据舌以分 脏腑,配主方,而脏腑不差,主方不误焉。”《金匮要略·腹满寒疝宿食病脉诊论治》云:“舌黄为下 者,下之黄自去。”通过舌诊可鉴别正气之虚实、病邪之性质,由此作为依据,确定治疗原则,选择 合理的方药,随症加减。由舌黄可知体内有热,“热者寒之”,在健脾基础上加用寒凉药,以清热泄 热,如蒲公英、金银花、救必应、黄芩、黄连之类。如夹湿者可加用气味芳香,性偏温燥的化湿药 祛湿、渗湿,如藿香、佩兰、法夏等。舌淡嫩红,苔少则为气阴两虚,即加用太子参、五爪龙,石 斛、玉竹以益气养阴。舌暗红,苔黄则多为内热壅盛,气滞血瘀,当加用郁金、丹参、丹皮、元胡、 佛手等。 《灵枢·本脏》说:“视其外应,以知其内脏,则知所病矣。”因此,周师强调舌诊在脾虚临床 诊治过程中是一不容忽视的重要环节,为确定兼夹症的客观依据。伤寒指掌·卷一·察舌辨证法》 中说:“病之经络脏腑、营卫气血、表里阴阳、寒热虚实,毕形于舌,故辨证以舌为主,而以脉症兼 参之,此要法也。”凡脏腑虚实,气血盛衰,津液盈亏,邪正消长,病情轻重,病位浅深,预后好坏 等等都能客观的反映在舌象上。故对临床辨证、立法、处方、用药及判断疾病的转归,分析病情预 后,都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袁红霞教授和法经方应用验案举隅 史业骞指导老师:袁红霞 天津中医药大学2008级硕士研究生天津(300193) 和法属于八法之一,是通过和解或调和的方法,使半表半里之邪,或脏腑、阴阳、表里失和之 证得以解除的一类治法。和法既不同于汗、吐、下诸法专事攻邪,也不同于补法专事扶正,而又不 —-—.628...— 离温、清、补、泻等法的配合使用。袁老师注重对传统经典方剂的应用,因为经方配伍严谨,组方 缜密,作用全面,加减灵活,袁老师根据病机的不同,在选用不同经方治疗的同时,灵活运用和法 临证施治,理法方证相合,常常收到令人满意疗效。 1寒温并用 寒热错杂之证在临床上十分常见,由于病情日久、体质因素、感邪部位的不同,均可导致寒热 错杂证的发生。调和寒热法临床主要针对寒热错杂之证,尤在脾胃病中更为多见。袁老师运用寒热 错杂证的代表经方乌梅丸,谨守寒热错杂的病机,治疗寒热错杂的胃肠疾病,收效显著。故在临床 治疗过程中,一定要“谨守病机,随证治之。” 典型病案:吕某,男,53岁。2008年12月10日初诊。 腹泻9年余。9年前因食辣物出现腹中不适,之后时有腹痛,伴腹泻,里急后重,服黄连素好 转。现仍时有腹泻,每日2-3次,小便清长,劳累则背部不舒,四肢不温,倦怠无力,纳可寐安, 舌红胖齿痕,苔黄,脉缓。辨为寒热错杂证,治宜清上温下、调和寒热,方用乌梅丸加味。药用: 日1次,余证均缓。 按语:患者腹泻日久,当属“久利”,其致病原因为饮食不节所致脾胃功能障碍。其中四肢不温,

文档评论(0)

ygeorcgdw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