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2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聚丙烯酸酯/聚醚氨酯半互穿网络
胶粘剂的合成及粘接性能的研究
曹 军胡巧玲朱永群娄红权
(浙江大学化学系,杭州,310028)
本文以不同分子量、不同官能度的聚醚(PPG)、TDI为原料合成了一系列聚醚氨酯(Pu)预聚
体,以三羟甲基丙烷与TDI反应作为Pu的固化剂,再以不同的丙烯酸酯单体的混合物作为PU及
固化剂的稀释剂,采用氧化还原体系,引发丙烯酸酯类单体就地聚合,同时Pu固化,形成了聚丙烯
的配比、引发剂不同的用量、聚醚不同的分子量、20}{/30H及PRA/Pu不同比例对胶粘剂粘接性
能的影响,从而确定PRA/Pu胶粘剂的最佳配方和合成工艺。
首先,对于丙烯酸酯单体的选择和配比,考虑到聚合物玻璃化温度(L)越大,则固化速度就越
快,作为胶粘剂使用,T。一般应在常温下较好。为此,选择了几组单体组合,根据Fox方程:寺一
1E
1Ir 、Xr
;斗+;等(w一,wn为不同组分的重量分数)估算出其R,并分别对铝片和PVc板的牯接性能进
1 J
g.A g.B
行了测试,结果见1ab.1
Theadhesive 0fPRA讯thvariousrnonomerratios
1ab.1 properties
可见,配方1t太小,在室温下已呈粘流态不易固化;配方3L太大,在室温下已呈固状,较
脆,粘接性能也差。故选择配方2,因其固化时间较短,粘接强度又较高。
其次,在研究中发现不同分子量的聚醚合成的聚氨酯与丙烯酸酯类形成的互穿网络胶粘剂性
能上也有较大差异,其实验结果如下表:
hnuence on
1lab.2 ofPPG adhesive
molecuIar properties
weight
可以看出,当聚醚官能度相同,PRA/Pu组成比相同时,聚醚分子量适中的聚氨酯粘接强度
f_246
而不同网络交联度的Pu对IPN的粘接性能也有较大影响,当采用不同网络交联度的Pu与
丙烯酸酯类单体以相同比例混合形成Serlli—IPNs,对其粘接性能进行测试,具体结果见1ab.3
ofdifferentcrosslinkedPUonadhesive
Tab.3lnnuence propersities
由表可知,适当提高Pu网络的交联度,粘接强度也有所提高。
最后,将N。,。的聚氨酯与RA类单体以不同比例混合形成的SeIIli—IPnJs胶粘剂进行粘接性能
测试,结果表明当Pu与PRA比例等于1时形成的Selni一舻Ns胶粘剂粘接性能最好,见Tab.4
Tab.4Variations0ftheadhesive of various ratios
Se“一Ⅱ)Ns稍th PRA/PU
properties
综上所述,在引发剂用量为丙烯酸酯单体的2%(w/w)、丙烯酸酯单体的配比为^皿Ⅱ^:BA
好,固化时间短对各种金属、塑料都良好的粘接性能。并且该胶粘剂直接以单体作为稀释剂;无溶
剂,是环境友好胶粘剂。
References1
1.王孟钟、黄应昌《胶粘剂手册》,化学工业出版社,1987。
2.Elerna
Ceausescu《高分子化学和工艺学的研究》,科学出版社,1986。
and
3.K.C.Frisch,D.Klempner
S.Migdal,J.Polym.Sci,12,885—896,1974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