材料不妨多 采访须及早.doc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材料不妨多 采访须及早.doc

材料不妨多 采访须及早 ——文史资料撰稿札记之二 ◎ 蓝天照 为了撰写一篇文史资料文稿,撰稿人往往是千方百计地通过采访,以获得丰富的材料;这时,面对着所获得的素材,心里自然是乐滋滋的。材料多是好事,再多也不为多,正所谓:“多乎哉?不多也。”于是在文章主题的烛照下,去芜存精,去伪存真,推敲锤炼,精心制作,文章便应运而生。所以,材料不怕多,多才有取舍的余地,选择的自由。故题目云:“材料不妨多”就是这个道理,这是尽人皆知的。 而题目的另一半:“采访须及早”,却往往为人所忽略。此话言外之意是说,虽则撰稿者已经意识到了采访之必要,乃至以就计划(包括对象、时间、地点、内容、方式、程序等等),样样都准备就绪,然而行动迟缓,误了时机,终致计划落空,而成泡影,于是纵有良好的愿望、设想,也是枉然。在这方面,笔者既有经验,亦有教训。 1994年,我为着了解惠城区桥西姓氏问题,穿街走巷,遍访耆宿故旧,种种知情人。偶然之间,得知我当年的中学老师——邓悦发先生正住在近处,不禁喜出望外,瞪违数十载,能有机会垂见师尊,一种无比欣喜之情,油然而生。正是这次及后来的访问中,我了解到先父当年身为校长的情况,于是在老师的指点和帮助下,写成了《“大中”小学及校长蓝灼南先生》一文(刊载于《惠城文史资料》第11辑)。没过多久就是春节,我打电话问候老师,向老师拜年;不料传来师母悲沧的声音——老师已经辞世了!真是风云莫测,世事难料,何况老师是一位84岁的耄耋老人呢!值得小小庆幸的是,在他辞世之前,我还能有幸地见到老人一面,而且从中获得素材,让我撰稿成文,至今留下一篇文章。 2004年清明期间,我回到惠州忙于祭扫,之后我想起有一篇关于“做会”的文章尚未完稿,于是便利用空暇时间遍访故旧耆老,其中就有一位88岁的刘惠然老人。他曾是我先父的学生,又是街坊邻里;他是医生,我是他多年的患者,故多有来往。他熟知惠州的掌故轶事,我问及民国时期商家“做会”的事,他侃侃而谈,使我获得了不少知识。可以说,我所发表的《旧时商家的“做会”》(见《惠城文史》第20辑)一文,就是在他提供的材料的基础上写成的。老人精神矍铄,动作灵便,声音洪亮,谈锋甚健,每天除了给上门求医者诊病之外,读书看报不辍,兴致一来作诗作画,画梅画竹,画虎……他自信是健康老人,声称“阅读整日,毫无倦意”,“百年大事,记忆犹新”。我也暗喜,结识这样一位忘年交,今后可以多多请教。岂料2005年春节前夕,我再次回到惠州时,却有人告诉我:刘惠然老人不在世了!真是晴天霹雳,我怎能料想得到! 1995年,我为着了解惠州著名文人王映楼的生平事迹,好不容易得知有一位长者——退休教师余宗森老人的住处。那天,我循路寻到余宅:一张口打听,岂料其家人伤心地告知:余老师已于不久前辞世!余老资深望重,桃李满园,我竟未能谋面,亲承馨颜,这岂非大大的可惜!我的采访计划当然随之落空。这是莫大的遗憾,这种遗憾是无可弥补的! 林岫浓是我的小学老师,惠州五小的老校长,她是惠州百年名校——广东省立三中的第一届女生,又是惠州早期小学教坛上的佼佼者。她阅历丰富,掌故多多,我原想通过采访她写一篇忆旧文章。可是她多次迁徙,居无定所;等到她新居落成,我又常常奔波劳碌,举止于深圳、惠州之间。于是,那平日采访之所积东鳞西爪,支离破碎,无法成文。2003年,我有半年多未回惠州,等我再度归来,足踏惠州之际,校长已经驾鹤西游,作古多时矣。 有一位老人——刘品,熟知民间掌故,能背诵许多诗句,楹联。他记性特别好,往往是浅吟成诵,出口成章,苏东坡的故事,宋湘的故事在他肚子里有一大萝、一大筐……我曾想过,等我有空找个时间专门去采访他,那一定会收集到上好的材料,写成民间传说和故事。 不过,设想归设想,却未实现。那是因为我们两家历来存问通好,我不想急于求成;二来是见老人身强体健,对他从未作不虞之想。岂料其后的几年间,他举止多变,而我也行踪不定;更不料有朝一日,他病倒了,毕竟是年迈80之人,表面上的硬健也禁不住岁月的风雨……2002年他终于病故,我的存念也随之破灭,这实实在在是大大的可惜! 由此,我从中得到一种经验教训:采访须及早,这是因为风云变幻,世事无常;客观情况在不断变化,往往非人之主观愿望所能转移。特别是有的采访对象是年迈的老翁老妪,余光有限,采访便具有抢救“活材料”的特殊意义。除此之外,采访对象或因搬迁、调动、转徙、世事之纷扰、疾病之折磨、心绪之烦忧……种种情况多变,谁能预料呢!而采访者自身,就不定也有诸多的变故,给采访计划与行动带来意想不到的不便与干扰。这都存在着不可知之变数。如果抢在时间的前面,采访(有时甚至需要多少)成功,从而获得丰富的素材,那么后续工作便可顺风顺水,有序进行。 抢时间、争速度、趁热打铁、及早行动——对于采访者来说,只有得益,决无坏处。 作者简介 蓝天照,男,惠州惠城人,19

文档评论(0)

gshshxx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