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中国历史上的“士”.ppt
中国历史上的“士” 舟山中学 邹碧艳 士人起源—— “谋士” 战国四公子 “养士著称” 魏国的信陵君(窃符救赵)、 齐国的孟尝君(鸡鸣狗盗)、 赵国的平原君(毛遂自荐)、 楚国的春申君 (门客三千) “ 武士” 荆柯刺秦 “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返” 田横五百士 “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 一部《论语》确立“士”的精神内涵 首先,《论语》规定了士所应承担的历史 使命,即“仁以为己任”,而且要做到“死而 后已”,用孔子的话说就是“志士仁人,无 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 子贡问曰:“何如斯可谓之士矣?” 子曰:“行已有耻,使于四方,不辱君命,可谓士矣。” 曰:“敢问其次。” 曰:“宗族称孝焉,乡党称弟焉。” 曰“敢问其次。” 曰:“言必信,行必果,硁硁然小人哉!抑亦可以为次矣。” 曰:“今之从政者何如?”子曰:“噫!斗筲之人,何足算也?” 第三,《论语》从不同的角度对士的行为准则、人品标准、生活态度、交友原则等方面都作了详尽的说明与规范。 “士见危致命,见得思义,祭思敬,丧思哀,” “质直而好义,察言而观色,虑以下人。” 士的人品要能舍生取义,见义勇为; 要正直质朴,重义轻利; 要重视别人,理解别人,有“忠恕”之心, 对待祭祀、丧事等重大事件,要有严肃认真的态 度, 《论语》多次记叙孔子对待物质生活的态度。如“饭蔬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君子谋道不谋食……君子忧道不忧贫”。如“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 “士而怀居,不足以为士矣。”就是说士因为要以仁为己任,追求“朝闻道,夕死可矣”的人生境界, 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 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曾子 士的形成——制度保障 董仲舒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孔子儒家学说 ——主流哲学“入世” 自汉代“独尊儒术”始,《论语》作为儒家经典,成为读书人的必读教科书。 这样,士作为高尚的人格典范,就牢牢的铭记在了天下读书人的心中,成为有志者孜孜以求的人生目标。人们向往士的声望事业,以士自居,以士赞人,于是,士也就成了中华民族高尚品格的代名词。 魏晋南北朝时期 “竹林七贤” “陶渊明”——“隐”“出世” 这种精神气质对孔子“士”是一种有益的补充。(老庄哲学) 宋代以后,科举制真正成为选拔政府官员的唯一途径。而宋代程朱理学的发展进一步强化、发展了儒家思想,占据哲学主流地位。 “学而优则仕” “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 政府官员必须是饱读儒家诗书经典的文化人。 从政治制度上,保证了“士大夫”——精英知 识分子阶层。宋代正式形成“士大夫” 士的发展:进退两得 1905年9月2日 慈禧上谕明告: “著自丙午科为始,所有乡会试一 律停止。各省岁科考试,亦即停 止。” 一、担当精神 敢于担当、敢于接受社会挑战、 积极的主人翁精神 如欲平治天下,当今之世,舍我 其谁也? ——孟子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礼记 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曾子 刘邦《大风歌》大风起兮云飞扬, 危加海内兮归故乡,安得猛士兮守四方? 曹操《短歌行》“山不厌高,海不厌深, 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辛弃疾’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 屈原、曹操、李白、杜甫、白居易、陆游、辛弃疾 二、从道不从君 三、忧患意识 士人们往往知微见著、超前发现问题、提 出问题,而不易为人所理解,也不为当权 者所接受,但往往不顾身家性命。忧患成 为士人传统。 忧世之音,家国之思 怀才不遇,忧生之嗟 四、抗争精神 社会危难之时,首先站出来的总是士人。 汉 贾谊“国而忘家,公而忘私” 宋 范仲淹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清 顾炎武“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1、爱国为民、自强不息的进取精神 国内改革:经济、政治 国外竞争:军事、政治 2、安贫乐道的人生韧性 于挫折中保持信心,乐观旷达, 藐视苦难,积极向上。 3、舍生取义的道德自守 士人理想人格: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中国士人情怀作为中华文明悠久的历史文化渊源,已和谐地融汇在民族传统价值观念的长河中,并在其中不断得到体现,被继承、被弘扬,也必将生生不息。 小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