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医结合治疗心衰的现状及思考.ppt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中西医结合治疗心衰的现状及思考.ppt

中西医结合治疗心衰的现状及思考 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 孙兰军 心力衰竭的发病机制与病理生理 中西医结合治疗心衰的现状 中西医结合治疗心衰需要 共识、指南 中西医结合治疗心衰的思考 * * 心力衰竭的定义及流行病学 心力衰竭的定义 由于任何原因的初始心肌损伤(如心肌梗死、心肌病、血流动力学负荷过重、炎症等),引起心肌结构和功能的变化,导致心室泵血和(或)充盈功能低下。主要表现是呼吸困难、乏力和体液潴留。心衰是一种进行性病变,一旦起始,即使没有新的心肌损害,临床处于稳定阶段,仍可自身不断发展。 —2007年中国心力衰竭指南 Heart failure is a complex clinical syndrome that can result from any structural or functional cardiac disorder that impairs the ability of the ventricle to fill with or eject blood. —2009 ACC/AHA Guidelines HF is a syndrome in which the patients should have the following features: symptoms of HF, typically shortness of breath at rest or during exertion, and/or fatigue; signs of fluid retention such as pulmonary congestion or ankle swelling; and objective evidence of an abnormality of the structure or function of the heart at rest. —2008 ESC Guidelines 心力衰竭的流行病学 中国: 美国: 2005年,500万例有症状患者,2007年,预计有1000万例患者。 发病率:550,000例/年。 患病率:50~59岁约1%,80岁以后约10%。 Rich M. J Am Geriatric Soc. 1997; 45: 968-974; AHA 2005 Heart and Stroke Statistical Update. ◇ Over the past 20 years, there has been considerable progress in the treatment of chronic heart failure with angiotensin-converting Cenzymen (ACM) inhibitors aldosterone blockers, and resynchronization therapy ◇ Even with the very best of modern therapy, however, heart failure is still associated with an annual mortality rate of 10%. The search for better treatments is one of the major challenges in cardiology. ◇心力衰竭5年存活率与 恶性肿瘤相仿。过去40年, 心衰导致的死亡增加了6倍。 ◇心衰死亡原因依次为: 泵衰竭(59%)、 心律失常(13%)、 猝死(13%)。 NEJM 356;1-1.www,neim,org,march 15,2007 心力衰竭认识的发展历程 1、40年代以前: 机制:容量超负荷 4、80~90年代: 机制:血流动力学 治疗:洋地黄类药物 (利尿); 治疗:肯定了ACEI 2、40~50年代: 机制:容量超负荷 5、90年代以后: 机制:分泌学说、负荷心 肌病学说 治疗:发明利尿剂 治疗:B-Blocker和ARB 3、 60~70年代: 机制:血流动力学 6、20世纪末期: 机制:分子生物学 治疗: 强心、扩

文档评论(0)

gshbzl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