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9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001
越窑研究综述水
口沈岳明
对越窑的考古研究大致可分二个时期。
第一时期:是现代考古学诞生以前
现代考古学诞生于20世纪20年代,作为考古学研究的一个分支,瓷窑址考古研究应当是
从陈万里1928年调查浙江省古窑址,即调查龙泉窑开始的。1930年陈万里先生又到越窑调
查,这可以作为越窑考古学研究的分界线。
宋以前的越窑研究,非常简单,有朝野之分。朝,就是官修史书,主要是记载了一些越
窑的贡瓷情况,即贡越窑瓷器多少、金钿瓷器多少等等。而野,主要是指文人笔记,多数是
赞美越窑瓷器,散见于唐代诗文等。
中国古代对制瓷手工业不大重视,汉唐时期贵族不用瓷器,唐代官府手工业中也没有烧
瓷部分。经历了长期稳定的唐朝,经济飞速发展,生活富足浮华,奢侈之风渐起。鉴于金银
宝物等泛滥,唐玄宗继位后,于开元二年(714年)7月颁布《禁珠玉锦绣敕》“朕欲捐金
抵玉,塞本澄源。所有服御金银器物,今付有司,另铸为铤,仍别贮掌,以供军国。”这是
否给了越窑等瓷器手工业一个发展的机会。到唐代中晚期,特别是饮茶风盛行以后,瓷器开
始被上层贵族所重视。但那时,瓷器是农业的副产品,以家庭手工业为主,在当时是“不入
流”的东西,所以在文献,特别是正史记载,几乎是空白,偶而有些对越窑的记载,也是其
他原因顺带而为。如陆羽《茶经》(八世纪中叶),并不是专门研究越窑瓷器,目的是从饮
茶角度,品评各窑优劣。《茶经》认为: “碗,越州上,鼎州次,婺州次,岳州次,寿州、
洪州次。或以邢州处越州上,殊为不然。若邢瓷类银,越瓷类玉,邢不如越一也;若邢瓷类
雪,则越瓷类冰,邢不如越二也;邢瓷白而茶色丹,越瓷青而茶色绿,邢不如越三也……
瓯,越州上,12I唇不卷,底卷而浅,受半升已下。越州瓷、岳州瓷皆青,青则益茶,茶作
白红之色。”认为越窑瓷器釉色达到了类冰类玉的境界,将越窑瓷碗排在了诸青瓷名窑之
·本文由《越窑概论》节选而成。
2007‘中国 高峰论坛I论文集1002
首,这可算作是对越窑瓷器的最早的、真正的研究了。以后在晚唐诗文中时有类似的研究出
现,如皮日休《茶瓯》: “邢客与越人,皆能造瓷器。圆似月魂堕,轻如云魄起。”;陆龟
蒙《秘色越器》:“九秋风露越窑开,夺得干峰翠色来。”把越窑瓷器放在了一个较高的地
位,而《秘色越器》诗更是明确指出了秘色瓷是由越窑烧造的,并以“干峰翠色”来形容其
釉色,此诗也是最早提出“越窑”和“秘色”及其关系的文献。徐夤《贡余秘色茶盏》诗则
指出秘色瓷曾用于进贡,实行“陶成先得贡吾君”的陶政制度。其他一些诗文也对越窑瓷器
的造型、釉色大加赞美。
宋代是中国历史经历大的转变的王朝,整个社会经济都发生了很大变化。代表中小地
主利益的阶级登上了领导层;城市也发生了大的变化,隋唐以来一直沿用的里坊制崩溃了,
变成了开放的街巷式;科学技术和文化艺术是大发展的时代,社会生活和习惯也随之有了
相应的改变。手工业从以官工业为主,到出现大量的私营手工业,工匠人身有了相对自由。
此时,制瓷手工业得到了充分的发展,瓷器工艺的基本类型均具备了,如釉上彩、自地黑
花、青白瓷等;斗茶风盛行,瓷器成为人民生活的必需品,日用瓷的需求刺激了瓷器生产
的发展。
从北宋开始对古物的研究,带有很强的政治性,主要是对一些古文献的考证,很少涉及
古器物本身,即使有,也主要是对一些礼器形制的考证。宋太祖建隆三年(962年),聂崇
义进《三礼图集注》,太祖诏令颁行,开启了宋代复古好礼的倾向。宋神宗成立“详定礼文
所”,由石刻、铭文等来证明古代的礼仪制度,许多收藏家也将自己的收藏编辑成书, “探
其制作之源,以补经传之阙亡,证诸儒之谬误”。这其中主要有欧阳修的《集古录》、赵明
诚的Ⅸ金石录》、吕大临的《考古图》等金石学兴起, 《宣和博古图》就产生于此稍后。在
这样的氛围下,对越窑的考证研究也比以一前要多一些,可能与此也有一定的关系,它主要
集中于秘色瓷、越州贡瓷和置官监窑等。如赵令畴《侯鲭录))记有: “今之秘色瓷器,世言
钱氏有国,越州烧进为供奉之物,不得臣庶用之,故云秘色。比见唐陆龟蒙集(越器诗
云: ‘九秋风露越窑开,夺得干峰翠色来。好向中宵盛沆瀣,共嵇中散斗遗杯。’乃知唐时
已有秘色,非自钱氏始。”对“秘色”的由来和秘色瓷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