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12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第十章 20世纪80年代散文 一. 20世纪80年代散文概况 80年代初期散文:向传统回归 新时期初期,散文创作主要是传统的复苏。传统,主要指两种传统:一是五、六十年代传统,一个是五四传统。 首先,是五、六十年代传统的恢复。最初的散文创作是“伤痕文学”、“反思文学”的一个组成部分,以“干预生活”的精神,批判、反思文革,歌颂新时期的到来。感情色彩和政治色彩都非常浓厚。这种散文的最初标志是一批“悼亡散文”,或者叫“挽悼散文”。这是当时数量最多的一种散文。 除了悼亡散文之外,抒情散文总体上也是回到60年代。在60年代曾经产生影响的一些散文家,如刘白羽、秦牧、郭风、袁鹰、碧野、菡子等等,在80年代初期,基本上保持着原来的风格。 其次,五四传统的回归。随着思想解放和个性意识的崛起,五四散文传统也得到复苏,其主要标志是“性灵散文”,所谓“性灵”,就是个人性的情感、心态和思想。 80年代中期散文:探索与变革 1、散文危机:散文解体论 在80年代中期,小说、诗歌都呈现出强烈的探索、变革色彩,给人以轰轰烈烈的感觉。小说方面有寻根小说浪潮、和先锋小说浪潮,两者交汇,产生出很大的创作性。诗歌,也有一些后起的青年诗人,呼吁着要超越朦胧诗,这样,就产生了新生代诗歌运动。有人甚至认为,新时期文学是从85年才真正开始的。但是,相对小说诗歌而言,散文似乎并没有形成某种规模性的潮流,并没有强烈的轰动性效应。这样,一些批评家对散文提出尖锐的批评,甚至提出散文解体论。 2、内心散文的涌现 其实,散文并没有消亡和解体,或许它没有小说、诗歌影响大,评论家才误认为它已经解体。 到了80年代中期,很做作家已经不满足于那种以回忆为主的性灵散文,散文内部也进行探索,散文也发生了变革。其中一个明显的标志是,散文开始“向内转”,走向内心世界。 3、文化散文 在80年代中后期,还出现了“文化散文”,也有称作“大散文”,“大文化散文”。严格地说,“文化散文”的概念,并不是一个十分严谨、科学的概念,而是一个约定俗成的概念。它并不是指那些文化味道很浓小品文,比如,周作人、梁实秋等人的闲适小品文,主要是指那些自觉地进行文化反思的散文。即以个人的文化选择和立场,反省、思考传统文化或者社会主流文化。 4、学者散文 学者散文,主要是指学者创作的散文以及与专业关系密切的“学术随笔”。它兴起于80年代末期90年代初期,知识性、学术性比较强,涉及到专业知识,也涉及到社会历史、现实状况、知识分子命运等。在文体上,与当代散文关系并不密切,接续的是二、三十年代的散文传统。学者散文的作者非常多,主要是老一代学者和80年代以来成名的中青年学者,其中,以老一代学者创作影响比较大。一般认为,张中行、金克木、季羡林是学者散文的代表性作者。 二. 巴金《随想录》 《随想录》:包括巴金从1978年12月至1986年9月写成的150篇散文,以时间为序编成《随想录》《探索集》《真话集》《病中集》《无题集》五集,以《随想录》为总题出版。 《随想录》作为巴金晚年叩问、探索、总结历史之旅与人生心路的实录,对历史与人生作出了深刻的检视与理性的反思。解剖自我、怀念旧人、自我忏悔,敢于说真话,反思文革。其中《怀念萧珊》《小狗包弟》《“文革”博物馆》《说真话》等影响较大。 三. 杨绛《干校六记》 杨绛(1911— )多年从事翻译工作,写有长篇小说《洗澡》以及若干剧本。她于 80年代写的两本散文集《干校六记》、《将饮茶》,显示了深厚的文学功底和独特的观察、叙述历史的角度。 杨绛创作特征 她专注于时代大事件中的小插曲,书写个人的见闻和感受。她的叙述不停留在一己悲欢的咀嚼上,也不以“文化英雄”的姿态夸大个人对历史、社会的责任意识,而意识到个人的有限与可能,从“卑微者”的角度冷静地展示世态人情,因而能更多地显示历史与人生的“真相”。这种独特的叙述角度和立场,使她的散文显示出透彻的人生智慧和淡泊优雅的文风。 《干校六记》记述作者1969 年底到1972 年春在河南“五七干校”中的生活,大多是个人亲历亲闻的“琐事”:下放记别,凿井记劳,学圃记闲,“小趋”记情,冒险记幸,误传记妄。其名称、写法和作者的叙述立场,都可见明代作家沈复的《浮生六记》的影响。《将饮茶》也部分地写到了“文革”期间的遭遇,但更具特色是回忆亲人的那些作品。 文革中摄于萧珊追悼会上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