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磷酸盐法考古勘探实例 Clark A. J.(英国遗物中心发掘队),1986. 对德文郡代顿史前遗址进行了磷酸盐测定,发现遗址所在位置的磷酸盐含量明显偏高。 … … 秦始皇陵探测 在2002年国家863项目秦始皇陵“考古遥感和地球物理探技术”项目实施中,采用了高光谱技术、红外遥感技术、高密度电法、地质雷达法、重力测高密度地法、可控源音频大地地磁法、音频大地电磁法、核磁共振法、弹性波法、测汞、测氡、测温等物探、化探技术。 秦始皇陵地区面积为五十六点二五平方公里,如果使用传统考古工具探测,大概需要二百多年的时间。 1、地宫在不在骊山?民间传说秦陵地宫在骊山,专家用遥感和物探方法进行探测,确认地宫就在秦陵园封土堆下,距地平面35米深。 2、墓室完好与否?探测发现,墓室周围有一圈极厚的宫墙,墓室完好无损与此密切相关。这种新发现的墓葬形式被称为“秦陵式”。 3、地宫有无水银?探测证明,地宫内的确存在水银,且东南、西南强,东北、西北弱。《史记》中“以水银为百川江河大海”初步得到证明。 4、墓道有几条?探测结果表明,只有东、西各一条墓道。而从商周到汉代,帝王墓道通常为东南西北4条。这一新发现引起专家极大关注。 从字面上可以看出,遥感与航空摄影是从一个整体的角度观察遗址在地表上的分布情况。 地面物理和化学勘探,则是需要了解遗址在地下的分布情况。 * * 所谓地面踏查就是。。。。。。。。。文物普查 例如:米文平根据文献推测大兴安岭的内蒙古鄂伦春自治旗阿里河镇的嘎仙洞可能是《魏书》记载的鲜卑祖庙石室,1979-09,1980-01,1980-06,专程调查三次都没有发现北魏皇帝派李敞祭祀祖室的石刻祝文,他的推测别人都不信,1980-07专程再次调查,在苔藓下面发现了祝文。1981年孙守道在文物普查时在牛河梁山头,在地面发现了一个陶鼻子,引起重视,遂发现祭祀遗址。 钻探----------洛阳铲 盗墓使用,首先中国的墓葬有明确的墓葬制度和形制,有一定的规律可循:例如依山伴水,左右对称、神道中轴位置等,通过辨认土质土色来确认地下的情况:火烧过的土呈现红色、草木烧过形成黑色的草木灰、碳灰。阿房宫没有被大火烧掉。 考古调查是田野考古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根据历史文献记载或传说,已掌握的考古资料目的是寻找考古遗迹,考察遗址的地域分布和地理环境,为考古发掘做准备工作。 那么我们看一下传统的考古调查方法是什么? * 鲜卑源于东胡,是中国古代史上继匈奴之后活跃在中国北方草原上的又一个强大的游牧部落联盟。 东胡被匈奴冒顿单于所破,部众逃散,其中主要的两支分别逃到乌桓山和鲜卑山。逃往乌桓山(内蒙古赤峰市阿鲁科尔沁旗天山镇西北140里有—座乌辽山) 的一支称为乌恒族,逃往鲜卑山( 今大兴安岭北麓、内蒙古哲盟科尔沁左翼中旗西) 的一支称为鲜卑族。从此便以乌桓族和鲜卑族出现于史册,而东胡之名遂湮没无闻。 公元前119年,汉将霍去病打败匈奴左贤王后,把乌恒迁徙到了上谷、渔阳、右北平、辽西、辽东等五郡边塞外居住,并设置了护乌恒校尉管辖乌恒各部。公元二世纪末,中原爆发黄巾起义,乌恒统治者冒顿趁乱在汉献帝初平年间统一了乌恒各部。官渡之战后,袁绍病死,袁谭(音谈 tan)、高干先后阵亡,而袁尚和袁熙(音希 xi)被曹操打败后,来到乌恒,想借乌恒之力与曹操抵抗。建安十二年(公元205年)曹操亲帅大军征讨乌恒,在白狼山(今辽宁喀喇沁左翼蒙古自治县东境白鹿山)歼灭乌桓蹋顿主力和袁尚、袁熙残余势力,得降俘二十余万,被迁入内地渐为汉族同化,而残留故地的乌桓,因其地不久即为鲜卑所占,均与鲜卑融合。至此乌桓山便不见于史籍。建安十二年九月,曹操从柳城(乌桓中心,今辽宁朝阳袁台子),班师,此时滨海道可行,曹操途经碣石,策马上山,遥望渤海,回想自己功盖寰宇,意气风发,于是留下《观沧海》: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公元前119 年,东汉大败匈奴,匈奴逃到漠北,原分布在鲜卑山的鲜卑人随之向西南迁至乌桓故地饶乐水( 今西拉木伦河) 。 《魏书》提到拓跋鲜卑起源时,记载 “国有大鲜卑山,因以为号”。 2 世纪中叶,以檀石槐( 公元157—181)为首的鲜卑部落联盟建立。 鲜卑联盟分化为拓跋鲜卑、慕容鲜卑、段氏鲜卑、宇文鲜卑、秃发鲜卑、乞伏鲜卑以及吐谷浑等部。 拓跋鲜卑历经两次重要的南迁( 第一次:嘎仙洞至“ 大泽” ;第二次:大泽至“ 匈奴故地”) ,最后入主中原并拓跋珪建立北魏王朝( 公元386-534 年) 。 * * 牛河梁红山文化遗址,从神庙的写实女神塑像可以看出,红山先民已从自然崇拜,图腾崇拜进入到较高级的祖先崇拜。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神权观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