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楚辞〉成书之探索》商榷
熊人宽
摘要:汤炳正先生“《楚辞》成书五阶段论”大胆想象,思路开扩,但缺少文献佐证。汤先生认为:“凡见于前者即略于后,乃《楚辞章句》的惯例”。断言:“《楚辞章句》的原始篇次,乃《九辩》在前”,而书中许多《九歌》、《九章》有注而《九辩》未注的反证,否定了此论断。《楚辞释文》编者既更改了《楚辞章句》的书名,又更改了《离骚经》的篇名。可见它不是王逸《楚辞章句》的原貌。
关键词:《楚辞章句》;《九辩》;结集成书;王逸
汤炳正先生《〈楚辞〉成书之探索》之文影响很大。其结论已经被学者广泛征引,如 崔富章《四库提要补正》“楚辞类小序”、“楚辞章句十七卷”;周建忠《楚辞考论》论“楚辞的形成”等 皆用汤先生之观点。汤序波先生说:“学术界现已普遍接受了他的这个观点。如蒋南华、赵逵夫、崔富章、周建忠等先生一再为之肯定与称引。”下面仅就此中文的部分观点提出商榷,并求教于方家。
“《楚辞》编辑五阶段论”基础脆弱1
汤炳正先生1963年发表的《〈楚辞〉编纂者及其成书年代探索》[1《江汉学报》1963 01 P49-57] 其“《楚辞》编辑五阶段论”大胆想象,思路开扩,但缺少文献佐证,距离“史实准确,考证扎实”还差很远,只是个“猜想”而已。
学术研究需要猜想,但是不能把猜想说成是“不容置疑的事实”。不能不顾众多反证,“仅仅以五代时期王勉《楚辞释文》的目录篇次为基础”,就推演出“《楚辞》编辑五阶段论”。
黄灵庚先生说:「汤先生的结论仅仅以五代时期王勉《楚辞释文》的目录篇次为基础,没有其他文献材料得以佐证,未免有些脆弱、单薄。《楚辞释文》的目录是否即是刘向、王逸《楚辞》十七卷本的原始面貌,尤需慎重,未可妄下断语。清代四库馆臣曾指出:“洪兴祖《考异》,于《离骚经》下注曰《释文》第一,无‘经’字。则逸注明云:‘离,别也。骚,愁也。经,径也。’则逸所注本确有‘经’字,与《释文》本不同必谓《释文》为旧本,亦未可信。”说明《楚辞释文》并非王逸《楚辞章句》的原貌。」[2黄灵庚《〈楚辞〉十七卷成书考辩》(P2)]
郭建勋先生说:「汤炳正先生据《释文》古本,将《楚辞》的编辑过程分为五个阶段,并推测刘安及其宾客将当时所能收集到、并认为是屈原所作的作品,与宋玉所编之第一组“楚辞”合,再附上《招隐士》一篇,汇成一个集子,集名曰“楚辞”,也就是说,刘安时已有了命名为《楚辞》的合集本了。⑧我们认为,以刘安居于寿春的地理条件,再加上充足的财力、人力,当然不能排除他组织宾客搜集、整理屈作的可能性。但汉武帝时,还没有裒集此类作品的风气,在《史记》以前,亦无“楚辞”之名。验之史实,《汉书?淮南王传》言刘安及其宾客之著述甚详,却并未提、及所谓.“《楚辞》、”,王逸《章句》及高诱《淮南鸿烈解叙》于此事亦未着一词,且迟至《艺文志》,也只载“某人赋若干篇”或“某人歌诗若干篇”,仍未出现任何形式的“诗赋”集子。要言之,刘安及其宾客虽罄理过屈原辞作,但都是以单篇形式进行的,而并没有将这些作品编集起来。」「自刘安给《离骚》作《传》以后,屈作的注释者亦逐渐增多,但由于它们当时是以“篇”为单位流传的,因而现在可知的当时的注本均为单篇,且都是屈原的重点作品。《楚辞章句?天问叙》曰:“自太史公口论道之,多所不逮;至于刘向、杨雄,援引传记以解说之,亦不能详悉。”又《离骚叙》曰:“班固、贾逵复以所见,改易前疑,各作《离骚经章句》。”以上王逸所言之作,今皆不传,未能详考,但除刘安之《传》外,西汉有刘向、杨雄解说《天问》,东汉有班固、贾逵作《离骚经章句》的记载,却清楚地表明了王逸以前汉人以单篇形式注解屈辞的真实情况。」[3郭建勋《汉人对楚辞的整理和编纂》《中国文学研究》1989年02期 P62-66](P64)
怎么理解:“逮至刘向,典校经书,分为十六卷。” 2
汤先生说:“根据传统的说法,都认为《楚辞》是汉代刘向编纂的。这个说法,是《楚辞章句》的著者东汉王逸首先提出的。他在《楚辞章句》的叙中说:‘逮至刘向,典校经书,分为十六卷。’”[1(P49)]
胡念贻先生也说过:“王逸《楚辞章句》叙里说:‘逮至刘向,典校经书,分为十六卷。’这十六卷包括屈原、宋玉的作品和贾谊、东方朔、庄忌、王褒、刘向等人拟《楚辞》的作品。这就是王逸作《楚辞章句》时所依据的本子。”[4《楚辞选注及考证》(P264)]
陈锦剑先生也认为,这段话的意思“是说刘向将屈作与‘后世雄俊’之辞作为了十六卷。”[《〈楚辞〉专题研究》广州师范大学 硕士论文2010 05(P22)]
这些说法似乎都是对“逮至刘向,典校经书,分为十六卷。”的误解。
《楚辞》中汉人称之为“经书”者只有《离骚》。若刘向“典校经书”是指《楚辞》,则刘向的《九叹》(《楚辞章句》第十六)不应包括在“典校的经书”之内。刘向不可能把自己写的《九叹》,称为“经书”、列入
原创力文档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