力学的起源.docVIP

  1. 1、本文档共8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力学的起源.doc

1.1? 力学的起源 ? 1.1.1? 力学的研究对象 ? 力学是研究物体机械运动规律的一门学科。所谓机械运动指的是物体位置随时间的变动。例如,天体的运行,大气和河水的流动,各种交通工具的行驶,各种机器的运转等等。 机械运动是物质运动最简单、最基本的初级运动形态。各种复杂的、高级的运动形态都包含有这种最基本的运动形态。要研究各种复杂的、高级的运动形态,当然应该从最简单的运动形态开始,因此力学是学习物理学其它各篇的入门向导,也是近代工程技术的理论基础。 通常把力学分为运动学、动力学、静力学。运动学只研究物体在运动过程中位置和时间的关系,不涉及引起运动和改变运动的原因;动力学则研究物体的运动与物体间相互作用的内在联系;静力学研究物体在相互作用下的平衡问题,也可以把它看作是动力学的一部分。 ? 1.1.2? 中国古代力学的成就 ? 中国是世界上最早进入农业时期的国家之一。距离现在约有四五千年的仰韶文化时期,农业在生产部门中已占有重要的地位。这个时期相当于传说中的神农氏时代结束以后,黄帝、尧、舜相继起来的时期。 二千多年前的春秋(公元前772年—公元前481年)战国(公元前403年—公元前221年)时期,生产关系的变革促使社会面貌发生了重大的变化。随着冶铁手工业的出现和铁制工具的使用,农田水利的发达,都邑建筑的兴盛,特别是各种原动力和简单机械的应用,劳动人民在生产实践中积累了相当丰富的关于力学的生产技术经验,作为中国古代物理学的最早分支之一的古代力学,也就随着生产的发展而发展起来了。 力和力矩的概念是古代人在长期劳动实践中,在应用简单机械如杠杆、滑车、轮轴、桔槔、辘轳等的过程中发展起来的。有关的论述集中在战国时期的著作《墨经》一书中。《墨经》是以鲁国人墨翟为首的墨家的著述。墨家学派的成员多数是一些直接参加生产劳动的劳动者。墨子本人就是极精于机械制作的能工巧匠。因此,他们的著作中有许多自然科学知识。 《墨经》中关于力的概念是从人的体力对外界物体的作用中引伸出来的。《墨经》把人体叫做“刑”,即“形”;把人体通过举、持、掷、踢、蹬等方式使物体发生运动变化的过程叫做“奋”。这样,它定义力是:“力,刑之所以奋也。”这就是说,力是人使物体运动发生变化的原因。它在解释这定义的时候,更明确地指出:“力:重之谓。下、与,重奋也。”这里“下”指物体下坠;“与”,举之省文,是举物向上。意思是说,力与重相当,重是一种力。物体下落,举物向上分别是重的作用和人体发奋反抗重力作用的结果。 《墨经》的论述,讲的是外力,有一些古籍则涉及内力的概念,这就是内力不能使物体产生运动变化的问题。几本古籍都有关于能够举起千钧(1钧=15kg)的大力士不能举起自己的议论。公元前3世纪的《荀子·子道》写道:“孔子曰:虽有国士之力,不能自举其身,非无力也,势不可也。”东汉思想家王充(27年—97年)在《论衡·效力篇》中写道:“古之多力者,身能负荷千钧,手能决角伸钩,使之自举,不能离地。”意思是说,一个力大无比的人,即使他能身负千钧,折断牛角,拉直铁钩,但他却“不能自举”,使自己离地。这个说法和近代动力学中关于质点组内诸内力的总和等于零的原理是一致的。 ? 《墨经》在讨论衡器一类杠杆平衡的各种情形的时候,表达了力矩的概念,定性地表述了杠杆原理。他们把秤杆支点至悬重物一端的臂称为“本”(重臂),把支点至悬秤铊(权)一端的臂称为“标”(力臂)(见图1.1)。《墨经》写道:“衡,加重于其一旁,必垂,权、重相若也。相衡,则本短标长。两加焉,重相若,则标必下。……,长、重者下,短、轻者上。”意思是说:如果加重量在衡器的一边,重物端必定下降,因为衡器原来两端的权和重是相当的,标和本是相等的。在物重大于权重的情形下,要使秤杆恢复水平,则要移动支点,使重臂(“本”)小于力臂(“标”)。在上述重臂小于力臂,物重大于权重,秤杆平衡的情况下,若在衡器两端各加上相等的重量,那么力臂(“标”)必下垂。为什么?墨家解释说,这是由于力臂(“标”)与秤铊(“权”)的契合作用使重臂(“本”)端的提举力较大(“标得权也,挈有力也”),而重物的引力相对较小,不能胜任提举力(“引无力也,不任所挚之”),从而造成秤杆停留于倾斜状态(“止于施也”)。总之,在衡器中,长和重的一端要往下垂,短和轻的一端要往上翘。 根据对出土文物的研究可判断,在春秋时代的齐国已经使用不等臂秤,并用不等臂秤称物了。秤就是按照“力臂×权重=重臂×物重”的公式来计算物体重量的。有了已出土的不等臂秤的实物,再加上墨家对它的力学分析,我们完全可以肯定,当时中国已经发现了杠杆原理,而这一发现较之古希腊的阿基米德要早二百多年,可见墨家在科学上的贡献是十分了不起的。 在汉代人们已注意到了力的作用点的重要性。在淮南王刘安(公元前179年—公元前122年)主编的

文档评论(0)

wuyouwulu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