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20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北师大版思想与社会四上《说.不完的家乡故事》PPT课件2.ppt
主题三 说不完的家乡故事 课题1.家乡名称的来历 教学目标 1.增进学生热爱家乡的情感; 2.感受家乡历史的悠久以及独特的传统; 3.了解家乡的名称是怎么来的,从中探究家乡的有关历史. 思考:你的家乡的名称是怎样来的,有哪些流传的故事? 调查: 增城的历史 “增城”名称的由来? 讨论: “新塘”原来叫什么? 为什么这里叫作“仙村”呢? 寻找家乡的故事 增城的历史 ?增城历史悠久,早在7000年前的新石器时期,就有人类活动。东汉建安六年(公元201年),从番禺、博罗划出部分土地,设立第七个县,取名“增城县”。增城,是真正的千年古县,至今已有1800年的历史。 为什么叫“增城”? 流传的说法有三种: 1、增城这一美好的名字取自中国古代昆仑神话。神话传说昆仑山上有增城九重,意思说增城是昆仑山上层层叠叠的仙城,有九重之高,县名“增城”由此得来。 2、东汉献帝建安六年(公元201年),划番禺、博罗两县部分地区建立增城县。当时南海郡辖下只有六个县,因增多一县,故名“增城”。 3、源于增江,因为有增江流过,就叫增城了。 (三种说法我们应接受那一种?其实也没关系,好听好记就行了。) 凡是历史悠久的城市和乡村,都会在民间流传着很多美好的传说和故事。 新塘,地灵人杰,历史悠久,也流传着很多启迪后人的传闻轶事。 新塘,以塘为名,因塘而发展,塘是新塘文化之根。 新塘古称沙贝,是沙泥贝壳沉积在古海岸边的结晶。明代中叶,沙贝人在河湾滩涂上修了一口新塘,接着在四周建铺开墟。“新塘墟”形成后,由于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很快就成了珠三角著名的商品集散地。原来的沙贝作为地名也逐步被新塘所替代。今天,新塘是广东省的名镇,广州东部重要的经济区域,增城南部的经济文化中心。那一个个关于塘的故事就是新塘历史发展的见证。 新塘,山不多亦不高,但充满灵气,极负盛名。 了解家乡的名人名事 何仙姑 明代进士湛若水 南宋名臣崔与之 葛仙翁 何仙姑庙 何仙姑庙 何仙姑家庙 何仙姑家庙是增城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被评为新八景之一,名为“小楼仙源”。相传八仙之一的何仙姑姓何名琼,是增城小楼人,家庙为祀奉何仙姑而建。 南香山 今天的南香山,古时又名南樵山,位 于新塘镇北部,坐落于增城市的宁西镇, 新塘镇境内唯一的一座高山,也是“广东 三樵”之一的南樵,海拔434.1米。据百 花古寺修碑记,南香山融道教、佛教与 儒教三教合一的福地。这些先人的“神物” 也成为新塘、东莞等一带当地人的崇敬 之物。所谓,山不在高,有仙则名。历 经两千年历史的宗教历史文化的熏陶, 刻画了一幅“三教合一”“天人合一”的历史 文化图腾。而其中最为醒目的莫过明初 大儒湛若水。这位新塘土生土长的一代 大儒宗师,在晚年回到家乡办学,给南 香山添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也铸就了南香山一段新的辉煌和传奇。 挂绿荔枝 清初屈大均的《广东新语》中说,“挂绿荔枝”,爽脆如梨,浆液不见,去壳怀之,三日不变”。其奇特之处是,此荔枝从蒂部到顶部都带有一道绿色的线痕,故叫“挂绿”。这颗荔枝树在广东增城一果园里,故人何仙姑偶然间来到荔枝树下小解,将其绿色腰带顺便挂在了树上,此树因此感染出了“仙气”,而结出“挂绿荔枝”,其果实鲜美爽口,深得食家们的推崇,名声顿时远扬。而今,增城城内原有一座何仙姑庙,庙前有一口水井,其家庙大门上有一幅对联: 千年履迹遗丹井, 百代衣冠拜古祀。 相传何仙姑最后是从此井“水遁”入仙道的,临别时,她在井台上留下了一只绣花鞋,后人就将此井叫“问仙井”,从而吸引了各地的信徒前来拜祀。 * * 北师大版《 品德与社会》 四年级上册 新塘镇岳湖小学 曾秀清 增城 何仙姑庙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最近下载
- DB41T 2431-2023 重点区域地质灾害风险调查评价规范(1:10000).docx VIP
- 2012 INTERNATIONAL BUILDING CODE (2012年国际建筑规范).pdf VIP
- 金龙湖养老度假基地可行性报告.doc VIP
- 光伏发电工程施工规范.docx VIP
- 渗透检测工艺规程.pptx VIP
- 质量员考试(市政质量)基础知识试卷真题(2025年新版附解析).docx VIP
- 幼儿园课件:变焦PPT.ppt
- KEF音响无线HiFi扬声器LS50 Wireless II用户手册.pdf VIP
- 一种低气味、低刺激双固化胶粘剂及其制备方法.pdf VIP
- 设计机构设置和岗位职责.docx VIP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