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省杂种小麦研究历史回顾与展望.docVIP

山西省杂种小麦研究历史回顾与展望.doc

  1. 1、本文档共8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山西省杂种小麦研究历史回顾与展望.doc

山西省杂种小麦研究历史回顾与展望 张建诚 姚景珍 (山西省农业科学院棉花研究所 山西运城 044000) 摘 要 本文系统回顾了山西省杂种小麦发展阶段与进展,并分析了存在问题与对策。结果认为,山西省杂种小麦发展按技术特征可划分为4个阶段:(1)CMS 杂种小麦起步和群众运动寻找不育系阶段(1970~1975年); (2)CMS杂种小麦发展阶段(1976~1990年);(3)CHA杂种小麦起步阶段(1991~1995年),(4)CHA杂种小麦发展阶段(1996年以后)。 杂种小麦走向生产的障碍是:强优势组合少、株高高易倒伏、用种量大、制种产量低、种子纯度差且成本高等。克服这些障碍的办法是:选配耐稀播超高产新组合,开展优质杂种小麦选育工作,研究高产制种技术,多种办法降低制种成本(包括降低CHA药剂成本),育种与栽培相结合,开展化控半矮秆杂种小麦技术和用种量较低 关键词 杂种小麦;历史回顾;进展;展望;山西省 杂种优势利用研究是国内外小麦高产育种的重要途径。1951年Kihara首次发现小麦雄性不育系之后,世界上开始了小麦杂种优势利用研究[1]。1962年,Wilson和Ross培育出T型不育系,并首次实现三系配套,推动了世界杂种小麦研究的发展[1,2]。1965年,我国原北京农业大学蔡旭教授从匈牙利引进T型材料,标志着我国小麦杂种优势利用研究的开始[2,3]。山西省小麦杂种优势利用研究1970年开始,在山西省科委资助下,由山西农科院棉花所、小麦所、作物所和山西农业大学等单位协作,开展了小麦杂种优势利用协作研究,但因当时对其复杂性认识不足,不少单位自行下马,“八五”期间山西省仅剩山西农科院棉花所一家在坚持该项研究,“九五”期间山西农科院小麦所在山西科委资助下也开始了该项研究。其中山西农科院棉花所参加了国家“六五”“七五”、山西农业大学参加了国家“六五”小麦杂种优势利用研究协作项目。 1 历史回顾与进展 山西省杂种小麦研究按技术特征大致可划分为四个阶段,现就四个阶段划分及其主要研究进展分述如下: 1.1 CMS杂种小麦起步和群众运动寻找不育系阶段(1970~1975年) 此阶段以引入T型材料为开始,以开始配制杂种组合为结束。主要研究内容是采用一年三种三育、加代繁殖等方法开展了T型不育系转育和恢复系选育工作,同时也开展了发动群众进行大田寻找不育系工作等。1972年,《全国农林科技重大项目》把研究利用小麦雄性不育进行杂种优势利用作为重要内容之一,促进了该项目群众运动的进展。到1974年,已转育出一批稳定的T型不育系和选育出一些优良的恢复系,如统404A、无芒4号A、阿勃A、石庄63A、科春5号A、川3A、184A、内乡36A、阿玛A、R74306等,并开展了小规模隔离区制种。 1.2 CMS杂种小麦发展阶段(1976~1990年) 此阶段以T型杂种优势鉴定为开始,以国家“七五”计划完成为结束。此阶段国内除重点研究T型材料外,也开展了新型细胞质雄性不育系(如K、V型雄性不育系、黔型雄性不育系等)和化学杀雄技术研究,山西省此阶段仍以T型材料为主,重点是提高三系水平、培育优良组合、开展相应制种技术研究等。此阶段,由于国家“六五”“七五”的大力投资和协作攻关,使得山西省杂种小麦在杂种优势利用理论与技术方面均取得长足进展。1978年山西农科院棉花所培育出杂种4号小麦(统404A×74306)并获得运城行署科技奖励,该杂种经过1976~1979四年杂种优势鉴定和1978~1979两年多点生产示范,表现良好,1976~1978年三年试验示范均居第一,平均亩产297.6公斤,比对照增产24.8%,年度之间增幅16.7%~31.4%,1979年平均亩产270.8公斤,比对照增产1.4%,居第三位;80年代中后期,该所还选育出新组合“ms12057×原恢3号”,大田试种3亩,比对照增产11.3%,“运83-1A/原恢3号”,3年试验示范比对照增产18.85%~21.9%,“运78-4A/原恢3号”比对照增产19.5%。1980年郭志远等对蛋白质含量杂种优势表现进行了初步研究,四个T型杂种小麦及其亲本研究结果表明,杂种F1蛋白质含量具有超亲优势,其超亲优势达9.10%~35.34%,超高亲优势达2.00%~32.18%。为了指导亲本选配,1985年,郭志远等进行了杂种各性状亲子相关分析,结果为,T型杂种千粒重、穗长、株高、单株分蘖数、穗粒数、穗粒重与亲本均呈极显著或显著正相关,其相关系数分别为0.5843**、0.4629**、0.6215**、0.4228**、0.2588*、0.3165*(注:**α=0.01、*α=0.05),亩穗数、单株有效穗、结实小穗数等亲子间呈正相关但不显著,并提出,提高F1成穗率是提高

文档评论(0)

wuyouwulu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