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6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说课课件2011【荐】.doc
2.1 冷热不均引起的大气运动
第一课时《大气受热过程、热力环流》说课教案
教材分析
(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位于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地理必修1第二章第一节。这一节教材包含三部分内容,即大气的受热过程、热力环流和大气的水平运动。其各部分内容前后之间的关联性很强。本节课主要讲大气的受热过程、大气运动中的热力环流,这是大气运动最基本的状态与原理,该内容是学习大气水平运动的基础,同时,也为后面学习“气压带和风带”打好铺垫。学好这部分内容,可以起到分散降低教学难度、便于学生掌握的作用。而课本P51的问题研究(“为什么市区气温比郊区高”)又是本知识点的一个拓展,为体现知识结构的完整性,加强知识的联系和运用,培养学生联系问题的能力,在教学时,故就把这部分拓展性知识作为必修部分的补充,安排在同一节课。也就是对于城市风的分析。
(二)教学三维目标
1、知识与技能
★掌握大气的受热过程、热力环流的形成原理,并且能够用事实解释大气的热力作用、自然界中的热力环流。
2、过程与方法
★本课遵循由问题→实验演示→分析推理运动过程→归纳概括运动规律(理性认识)→用规律解决实际问题的教学主线,在此过程中进一步培养学生用观察、分析、演绎、推理、归纳等方法学习地理知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激发学生参与探求地理问题的兴趣与动机,养成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
★通过对海陆风、山谷风、城市热力环流、有大气污染的工厂的布局与选址等问题的探讨,将所学知识运用于实际、服务于社会。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
★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与温室效应
★地表冷热不均造成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
★热力环流的动态过程引起的等压面的弯曲方向。
★运用热力环流原理分析绘制山谷风、海陆风、城市风等环流形成。
二、学情分析
新课程改革中高中地理教材比较强调知识的应用,尽管现在高一学生的地理基础在现有加强初中地理教育前提下比以前学生有所提高,但部分学生空间想象能力较差。而本节的重难点都集中在对热力环流的理解和运用上,课堂上教师运用书上插图、自制实验器材、板图等,并结合课前学生已具备的相关知识技能基础,如大气压强与高度的关系,物体的热胀冷缩性质,对流层气温垂直递减率,太阳辐射的纬度分布不均等,对相应知识进行讲解。
一方面,大多数学生习惯于传统的教学模式,独立思考、发现问题和自主学习能力较欠缺。但好奇心强,对有关的天气、气候事例比较感兴趣,参与、表现欲望较强,有一定的探究欲望,但已有的知识水平较低,甚至还有错误的认识,若是老师能给予一定的引导,就能在一定程度上激发他们的思维,提高他们的学习能力。而我自制的实验来源于生活,这样便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手能力的提高;另一方面,地理又是一门跟生活、生产实际联系非常密切的学科,突出学习“生活中的地理”,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地理问题,即“对生活有用的地理知识”,实现知识的迁移,是新课程的一个重要理念。基于以上学情分析的两个方面的考虑,拟采用了以下的一些教学方法。
三、说教法
1、实验教学法:通过实验演示,获得表象和知识,验证结果。
2、图式教学法:学生绘图、析图。
3、探究式教学法:通过创设问题情景,学生自主学习、讨论、探究,并因此获得发展。
4、情景教学法:创设情景,激起学生的求知欲。
5、比较法:通过对海陆风、城市风的比较,让本节理论知识实际化。
6、课堂练习法:设置典型练习题,巩固当节知识。
理论依据:根据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新知并非由教师传授给学生,而是在教师创设的学习情景中,由学生在自有的经验基础上自主建构形成的。现代学生远离自然,生活经验缺乏,在新知的建构方面缺乏感性材料,无法自主实现课本知识与个人经验的结合,因此,教师必须采用有效的方法给予弥补、辅助,帮助学生完成新知的建构,当好学生新知形成的“接生婆”。(苏格拉底)
前苏联教育家维果茨基提出来的。维果茨基的研究表明:教育对儿童的发展能起到主导作用和促进作用,但需要确定儿童发展的两种水平:一种是已经达到的发展水平;另一种是儿童可能达到的发展水平,表现为“儿童还不能独立地完成任务,但在成人的帮助下,在集体活动中,通过模仿,却能够完成这些任务”。这两种水平之间的距离,就是“最近发展区”。
教学环节 教学内容 活动时间 教学活动 设计意图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教授新课 1.大气受热过程 2分钟 引入新课-列举学生日常所见所闻如:天冷要加衣服;消防队员穿着防护服冲入火海各取什么作用?保温杯的功能? 思考回答问题 由学生熟悉的事物引入,创设问题情境,引发兴趣 2.大气的热力作用: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对地面保温作用 5分钟 图示讲解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主要形式:反射、吸收、散射特点;对地面保温作用(温室效应)过程 理解掌握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