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2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山东人民版思品六上《探求救.国之路》PPT课件1.ppt
分组讨论 假如你生活在那个时代,会提出什么样的救国方案? 我们的祖先提出了哪些救国方案呢? 实业救国 政治改革 政治革命 洋务运动(实业救国)的代表人物 1895年甲午中日战争中北洋舰队的全军覆没标志着洋务运动的破产。 割地:进一步破坏领土主权,刺激列强 瓜分中国的野心; 赔款:大大加重了中国人民的负担; 开口通商:列强侵略势力深入到中国内地; 投资设厂:严重阻碍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戊戌变法1898年 公车上书拉开序幕; 百日维新进入高潮。 戊戌变法的兴起和发展 1898年9月慈禧发动戊戌政变(袁世凯出卖)——囚光绪、废法令,杀害六君子 。 变法失败的原因: 1.没有充分发动广大人民群众。 2.只依靠没有实权的皇帝。 3.变法触动了顽固派的利益,遭到他们的反对。 4.维新派力量过于单薄。 课堂总结练习: 填写出戊戌维新中的四位历史人物: ? 为走救国之路,______ 再次上书, ??? 不作亡国之君,______下诏变法。 ??? 反对变法维新,______发动政变, ??? 以血唤醒民众,______慷慨就义。 政治革命 * 曾国藩 李鸿章 左宗棠 1、日本发动战争的目的: 2、为什么叫甲午中日战争? 3、经过:黄海大战、辽东半岛战役、威海卫 4、结果:中国战败,签订《马关条约》 征服朝鲜、侵略中国、称霸世界 1894年是旧历甲午年, 所以此次战争叫“甲午中日战争” 1、时间: 2、双方代表: 3、内容: 4、影响: 1895年4月 李鸿章—伊藤博文 ①清政府割辽东半岛、台湾、澎湖列岛给日本②赔偿日本军费白银二亿两③允许日本在中国开设工厂 ④增辟通商口岸 大大加深了中国的半殖民地化程度 一、背景 《马关条约》的签订 1.甲午战争后,民族危机加深 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 《马关条约》反映出帝国主义的侵华方式有了怎样的变化? 列强瓜分中国简表(1897-1899年) 国别 租借地或割占地 势力范围 德国 胶州湾 山东 俄国 旅顺和大连 长城北和新疆 法国 广州湾 两广和云南 英国 “新界”和威海卫 长江流域 日本 台湾和澎湖列岛 福建 熊——俄国(东北) 虎——英国(长江流域) 蛤蟆——法国(两广、云南) 肠——德国(山东) 太阳——日本(福建) 鹰—— 美国 列强纷纷在中国土地上 划分势力范围,中国面 临着亡国灭种的危机。 4、公车上书的直接原因 1895年,中国在甲午战争中战败,被迫签订《马关条约》。具有群体性的觉醒。 谭嗣同:“经此创痛巨深,乃摒弃一切,专精至思”。研习西学,探求变法。 新科状元张謇:“抱为中国伸眉书生吐气之志愿”,弃官办厂,“实业救国”。 名门之家的曾朴:“一腔热血,满腹牢骚”,辞官到上海办报刊、写小说。 5、公车上书的影响 虽然遭到顽固派的阻挠,但激起朝野上下强烈的社会反响。拉开了维新变法运动的序幕。 康有为 梁启超 光绪帝 慈禧太后 谭嗣同(1865-1898),湖南浏阳人,1898年任四品卿衔军机章京,参与变法。后被捕遇害,为戊戌六君子之一。临刑前有绝命诗:“有心杀贼,无力回天;死得其所,快哉,快哉!” 宣传维新思想的报刊 强学会 “思开风气、开知识,非合大群不可”, “合群非开会不可” 戊戌变法的主要内容 袁世凯 袁世凯向荣禄告密,出卖了维新派 戊戌六君子 谭嗣同 杨锐 刘光第 林旭 杨深秀 康广仁 同学们,你们认为他的死是否值得呢? 康有为 光绪帝 慈禧 谭嗣同 维新时期的遗产 京师大学堂的藏书阁 北京大学 时务学堂教习(右二谭嗣同) *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