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山东省各地区2009届高三期末语文卷大汇编-诗歌鉴赏专题.doc
山东省各地区2009届高三期末语文卷大汇编-诗歌鉴赏专题
(山东省淄博市2008/2009学年度高三期末调研考试)
14.阅读下面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
(1)。(4分)
(2)(4分)
14.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
古剑
清·高鹗
一条秋水万黄金,千载谁明烈士心。
夜半虚堂雷雨入,壁间惊起老龙吟。
(1)咏古剑,但诗中却并未出现“剑”字,试问作者是怎样咏出古剑的意象的?(4分)
(2)结合诗歌具体内容,分析作者在诗中所抒发的思想感情。(4分)
14.(1)作者运用比喻修辞格,将古剑比作“秋水”和“老龙”,分别写出了古剑出鞘时如秋水般明净的光芒,有如龙吟般跃跃欲试的剑声。
(4分,”秋水”、“老龙”各2分)
(2)诗人以剑自喻,表明心迹,前两句中的“谁明”二字则表明“烈士心”无人理解,古剑不能为世所用(2分);后两句则从被闲置不用的处境展开进一步的描写,以“龙吟”写剑声,写出诗人跃跃欲试、急于建功立业的急迫心情(1分)。(4分)
(山东省2008/2009学年度高三期末调研考试)
14、阅读下面一首元曲,完成下列各题。(8分)
[双调] 水仙子·咏江南
张养浩
一江烟水照青岚,两岸人家接画檐,芰荷一段秋光淡,看沙鸥舞再三,卷香风十里珠帘。画船儿天边至,酒旗儿风处飓,爱杀江南。
(1)张养浩,______朝人,他的这首元曲在景物描写手法上主要有什么特点?试做具体分析。(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古典诗歌,有“无我之境”,有“有我之境”,你认为此曲属何种意境?这样表现有什么好处? (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 参考答案:(1)张养浩元朝人。这首元曲的描写手法是动静结合。流水生烟,山岚耸翠。此为一动一静,画檐芰荷,安静恬淡,而沙鸥在舞,珠帘在卷,画船由天边驰来,酒旗在风中飘动,由于宁静之中显出一派生机。(2)此曲应理解为“有我之境”。这首曲子看是客观描写,实则处处有我。如“看沙鸥”中的“看”肯定是“我”在看,“芰荷丛一段秋光淡”,也包含着作者的感受和评价。这样写使每个读者都感觉是自己在“看”美景,使人有身临其境之感,容易引起共鸣。诗歌作者这样写,是为了让每一个读者都感觉是自己在赏景,从而有身临其境之感,容易引起共鸣。
(山东省济宁市2008/2009学年度高三期末模拟考试)
15.阅读下面两首诗,回答下面的问题。(6分)
暮春归故山草堂
钱起
谷口春残黄鸟稀,辛夷花尽杏花飞。
始怜幽竹山窗下,不改清阴待我归。
兰竹诗
郑板桥
四时花草最无穷,时到芬芳过便空。
唯有山中兰与竹,经春历夏又秋冬。
(1)钱起在《暮春归故山草堂》中是如何表现暮春景象的?
(2)上面两首诗歌所表现的情趣和意境有哪些相似之处?在写法上有什么特点(4分)
15.(1)作者既以“春残”二字概括来扣题,又用“黄鸟稀”“辛夷花尽”和“杏花飞”来具体表现花落鸟稀、春光逝去的暮春之景。
(“春残”概括或总写 1分; 三景写全1分)
(2)两首诗都通过对不畏春残的幽竹的描写,寄寓了诗人对其“不改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