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30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儿童故事基架的分析.doc
兒童故事基架的分析
吳 英 長
國立台東大學初教系兼任講師
兒童從小經歷了不少事情,也聽說了各種故事。這些事情和故事乃變成他們內心裡的故事基架(story schema)。基架一旦建立,兒童無論在處理自己的生活經驗或在閱讀與作文時,就可憑藉「故事」去整理各種進進出出的訊息。心理學家發現這種建立基架的傾向,是普遍存在於不同文化之內;對人類而言,幾乎可以說是天生的(Mandler, et al, 1980)。遠在一九三二年,英國心理學家巴特烈(F. C. Bartlett)即開始對故事進行記憶的研究。但一直到六十年代才有學者深入去分析故事的結構和內容,七十年代各家分析的「故事文法」(story grammar)競相出籠,目前則趨向統合。本文即綜合各家之說,試圖回答下列問題:
幼兒的敘事與兒童的故事有何不同?
故事基架式怎麼建立的?其主要內涵是什麼?
故事基架建立之後,又有怎樣的發展?
最後根據故事的分析與發展情形,討論教育上的涵義。
一、敘事與故事
在兒童文學的領域中,「故事」一詞一方面是神話、寓言、童話和小說等文學形式的總稱;另一方面又與神話等並列自成一格。可見「故事」的含義甚多,在進入本題之前,有必要先加以澄清。
「故事」的原始意義乃是「發生過的事件」。就此而言,「故事」是「古人的事跡」,它與「掌故」「典故」或「軼事」同義。我們由此可以指認出真人真事。這種側重「故事」的真實性,乃就其內容而言。簡言之,強調「故事」的真實內容,是對「故事」採取狹義的解釋。此即一般所謂的「寫真」或「報導」,其主要目的在敘述事實發生的情形。佛斯特在「小說面面觀」所戲稱的「國王死了,然後王后也死了。」就是此義的「故事」。它是「時間順序排列的事件的敘述,如早餐後中餐,死亡後腐爛等。」(李文彬,民62)
不過「故事」若寫成如此,讀者必然覺得索然乏味。以佛斯特所舉的例子來說,讀者會好奇地問「然後呢?」其實是想知道「國王死了」會造成什麼結果?或者王后為何而死?要回答這個問題,必須再探討「故事」的另一層意義。
「故事」的另一層意義指的是引人入勝的「故事性」。這是從「故事」一詞的「故」字來說的。「故」是「使為之也」的「原故」。據此,「故事」乃倒過來的「事故」,即事出有因。譬如「王后也傷心而死」,就使「國王死了」成為因。所以,從因果關係去敘述事件,是「故事」的延伸用法,也是「故事」的廣義解釋。這裡強調「故事」按因果排列的敘述技巧,乃就其形式而言。
根據上述「故事」的意義,所謂「故事」乃是「用一定的次序,把許多事件組合起來」(吳英長,民71)。所謂「一定的次序」,乃指先提出衝突,然後敘述解決衝突的過程,最後交代解決的結果。心理學家指出很多「故事」都具有一解決問題(衝突)的主題(Rumelhart, 1980)。問題的產生形成了目標,為達成目標乃採取行動,行動之後必帶來某種結果(不論目標達成與否)。上述目標、行動和結果就是「故事」的三基本要素(Stein, 1979)。
如果將三要素的系列衍生為開頭、發展和結尾的完整結構,就是我們通稱的「故事化」。因此「故事」的第二層意義,實際上就是「故事化」。據此,兒童文學中的生活故事、神話、寓言、童話和小說同屬故事體。因為它們共同具有「故事」的第二層意義-故事性。其中的差別在生活故事強調真實發生的事件,其餘四種則傾向於虛構。同樣是虛構,寓言側重教訓;神話強調對大自然的合理解釋;童話更進一步創造出一非實際存在的世界;小說則偏重人物的性格刻畫(林文寶,民73;洪文瓊,民74)。
為了區別起見,我們將第一義的「故事」稱為「敘事」(narrative),此義強調個體敘述其本身或聽聞於他人的經驗事件,是以時間順序來敘述的。而第二義仍依照習俗稱為「故事」(story),此義則重視趣味性的因果演述。不過故事體的文本,大都是順序的「敘事」與因果的「故事」交互穿插的。
二、幼兒「敘事」的特性
嚴格說來,「敘事」不能稱為「故事」。但為了說明故事基架如何建立的,我們不能不對幼兒的敘事有所了解。沙頓-史密斯(Sutton-Smith, 1981)指出敘事的發展要在故事之前。他收集了二至十歲孩子說故事的資料而加以分析,發現二至四歲幼兒的敘事有下列特徵:按照時間順序(Chronicity),幾個事件同時並舉;在結構方面只提到「從前」的首和「最後怎樣」的尾,中間部分不是很少,就是根本不提。筆者聽過一個三歲小男孩,搶著跟姐姐比賽說故事。輪到他時,他說:「從前有一隻大野狼,號--呼--,完了。」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