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痰证的学术渊源及和艾滋病的关系.pdfVIP

中医痰证的学术渊源及和艾滋病的关系.pdf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中医痰证的学术渊源及与艾滋病的关系 徐立然1 郑志攀1 张彪2 l河南中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艾滋病临床研究中心河南 郑州450000 2河南中医学院07级研究生郑州450000 关键词:痰证渊源综述 痰是指体内水液输布、运化失常的病理产物。痰同时作为致病因素,流注内至五脏六 腑,外及皮肉筋骨,可以影响几乎全身各部位,从而导致疾病的产生和发展。近些年,有 关痰证的探讨和研究有了一些新的进展,丰富了痰证理论,拓展了临床和研究思路,为进 一步研究痰证,发展痰证,夯实了理论研究基础。而本篇主要以历史时间为脉络,阐述痰 证学说的发展沿革。 1古代痰证渊源 痰饮学说是中医学独特的理论精华之一。从现有文献中看,《内经》没有痰证,多从“饮” 着手进行论述,如《素问·至真要大论》所说:“太阴在泉……湿淫所胜……民病饮积心痛”。 并在《灵枢·邪客》中提出以半夏汤治疗水湿之证。张仲景首先提出痰饮的名称,虽未将痰 饮明确区别,但较内经论述的更为细致。将痰饮分门为四,日“痰、悬、溢、支”,提出“病 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的治则,并分别进行辨证论治。 晋代葛洪所撰《肘后备急方》卷四,记载的“治胸隔上痰饮诸方”中,提到治疗痰厥头 痛的若干首方剂。隋代曹元芳的《诸病原候论》有痰证最早的证候分类和病因病机专论。 到宋代,杨仁斋著《直指方》将痰与饮明确区分,提出饮清稀而痰稠浊,这个论点的 重要意义在于,痰的内涵随着各医家的论述而不断扩大,是痰证理论发展史上的里程碑。 陈无择在《三因极一病证方论》中论述了痰产生的病因,在《痰饮叙论》中指出:“人之为 痰饮病者……内则七情泊乱,脏气不行,郁而生涎,涎结为饮,为内所因;外有久淫侵冒, 玄府不通,当汗不泄,蓄而为饮,为外所因;或饮食过伤,嗜欲无度,叫呼疲极,运动失 宜,津液不行,聚为痰饮,属不内外因”。和其它疾病一样,将其归结为内因、外因和不内 外因。严用和在《济生方》中说:“人之气道贵乎顺,顺则津液流通,决无痰饮之患,若调 摄失宜,气道闭塞,水饮停于胸膈,结而成痰,其为病也,症状非一,为喘、为咳、为呕、 为泄、为眩晕,心嘈怔忡,为惯愎寒热疼痛,为肿满挛癖,为癃闭痞膈,未有不由痰饮之 所致也”。广泛概括了痰证所涉及的疾病,可见“痰致百病”说对宋代医家已颇有影响。之 后痰证学说继续发展。 金元时期,王隐君创“顽痰怪症”说,始载有“痰生百病”论,其所创滚痰丸,治疗实火 老痰效果明显,但其书记载适应证很多,仅从字面看虚证也有记录,故《本草纲目》言“…… 王隐君则谓痰为百病,不论虚实寒热,概用滚痰丸通治百病,岂理也哉?朱丹溪言一老人忽 病目盲,乃大虚证,一医与礞石药服之,至夜而死……”。所以对于各家经验及论述,应当 进行辨证看待,取其精华,弃其糟粕,更不应运用中医理论将某些错误的观点进行强行解 释。金元四大家之首刘河间在《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指出:“……咳嗽者,治痰为先,治 痰者,下气为上,是以南星、半夏,胜其痰而咳嗽自愈,枳壳、陈皮,利其气而痰饮自除……”。 运用化痰理气法治疗咳嗽之痰证。张从正常用独圣散治疗痰证,运用吐法使痰邪从上而出, 然后用它方调理。朱丹溪认为.‘‘痰之为物,随气升降,无处不到”。在治疗上指出.‘‘痰在肠 胃问者,可下而愈;在经络中,非吐不可”,又指出.‘‘大凡治痰用利药过多,致脾气虚,则痰 反生多”。在药物使用上提出湿痰用苍术、白术,老痰用浮石、半夏、瓜萎、香附、五倍子, 热痰用青黛,黄连、黄芩,食积痰用神曲、麦芽、山楂,对于胶固者,必用吐之。同时大 力推广二陈汤的化痰之效,言其“~身之痰都管”。从而对痰证治疗在临床用药上提供了新 的经验。 明清时期,医学发明至理渐深,思路更加广阔,内容更加充实详尽。张景岳论痰证, 指出“凡非风之多痰,悉由中虚而然。夫痰即水也,其本在肾,其标在脾”这与我们传统认 识的“脾为生痰之源”有比较大的区别。其治疗强调温脾强肾,认为“善治痰者,惟能使之不 生,方是补天之手”的治本之策。喻昌在《医门法律》中详细论述了伏饮的病因病机,在预 防伏饮形成的过程中指出“由胃而上胸膈心肺之出皆直接痛快,而不至于伏匿,人咸知之”。 沈金鳌在《杂病源流犀烛》将痰饮分为九痰八饮。林佩琴在《类证治裁》中又增老痰、顽 痰、暑痰、燥痰,合前九种之风痰、寒痰、湿痰、热痰、郁痰、气痰、食痰、洒痰、惊痰, 共十三种。李中梓则根据脏象学说提出五痰。叶天士治痰重视脾、肾,提出“外饮治脾,内 饮治肾”的大法。华岫云在总结叶天士治疗痰饮医案时指出:所

文档评论(0)

july77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