鸭黄病毒病研究现状和仍需探讨的问题.pdfVIP

鸭黄病毒病研究现状和仍需探讨的问题.pdf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第四届中国水禽发展大会会刊 鸭黄病毒病研究现状及仍需探讨的问题 陈秋英,陆新浩,刘鸿,黄建勇,任祖伊,吴勇 (浙江省余姚市畜禽病防治研究所,浙江余姚315400) 2010年,在中国南方主要养鸭地区的产蛋鸭发生了一种导致产蛋严重下降的疫病。主要表 现为卵泡变性、变形、出血和破裂,脾脏出血、肿大甚至破裂出血和心肌坏死。在蛋鸭开始发病 不久之后,大量的雏鸭和青年鸭也发病,以站立不稳,倒地不起等神经症状为主。本病发病率 高、传播迅速、发病范围极广,给蛋鸭和种鸭养殖造成的经济损失惨重。疫情引起了国家农业部 的高度重视和广大禽病科技人员的关注,最终明确导致本次产蛋鸭产蛋严重下降的病原是一种 与坦布苏病毒关系密切的新病毒——鸭黄病毒。目前本病的致病机理等尚未十分明确,但是对 病毒的研究工作正在逐步开展,下面对本病的研究进展进行简单概述。 1病毒研究现状 陆新浩等先对病原进行分离,得到可引起鸭胚出血和死亡、无血凝性的病原;廖敏等在透射 电镜下观察到直径为50-lOOnm、有囊膜带突起的病毒粒子,且病毒对酸、乙醚、氯仿敏感,能耐 受pH9的碱性环境、50℃1h可使病毒失去感染能力,不能凝集鸡、鸭、鹅、鸽子和兔的红细胞,可 以在鸡胚、鸭胚和鸡胚原代成纤维细胞、vero细胞上生长,导致胚体出血、细胞病变。李玉峰等对 来自具有典型病变的发病鸭的分离毒株的囊膜蛋白E基因和非结构蛋白NS5基因的序列测定结 果显示,分离到的两株病毒均与黄病毒存在一定的相关性,特别是与坦布苏病毒的同源性接近 90%,且无论是从成鸭还是雏鸭分离的病毒,其E基因和NS5基因的核苷酸同源性均为99.5%,他 们认为造成种鸭产蛋下降和雏鸭神经症状的病毒可能是同一种病毒。万春和等的研究结果也表 明其从产蛋骤然下降的病鸭中分离到的WR株病毒与坦布苏病毒、圣路易斯脑炎病、以色列火 Su等分离到 鸡脑膜炎病毒、恩塔亚病毒具有相似性,认为WR株是黄病毒属的新成员。Jingliang 的BYD毒株可以在原代鸭胚成纤维细胞和veto细胞中增殖病引起细胞病变,鉴定为直径大约 91%的同源性,与巴格扎病毒全基因序列有72%的同源性,与黄病毒全基因序列有着最为接近 的基因。YAN等、腾巧秧等和曹贞贞等也通过PCR方法鉴定本次新发疫病的病原为黄病毒科黄 病毒属的新黄病毒。 2组织病理学研究进展 通过组织切片的制作和观察结果显示,病毒感染鸭以后不但损伤卵巢机能,导致卵泡变性 出血、卵泡闭锁和破裂,直接导致产蛋严重下降。还能危害脑组织(无论产蛋鸭还是青年鸭和雏 鸭),均表现为脑膜水肿、血管充血,皮质层神经胶质细胞增生、嗜酸性粒细胞浸润和软化坏死, 170 o中国畜牧业协会禽业分会 生产技术 因此使发病鸭临床表现脚软、摇头等症状。除此之外,郭分发病鸭还可能出现肝脏变性和坏死. 胆汁淤滞、胆管扩张,血管周围浸润炎性细胞;心肌纤维坏死或钙化.炎症细胞浸润;脾脏淋巴 细胞坏死、数量减少,伴有异嗜性粒细胞浸润,且血管扩张充血,肺出血,并有嗜异性粒细胞橙 润。 3检刮方法研究现状 PcR技术是目前应用最广泛的基因检测手段,具有其他方法不可替代的优势,即使已经灭 活的病原体也可以检测,已广泛应用于各种病原体的检测。因此目前本病的诊断除r依鼎l临床 表现和刮检病理变化来做初步诊断,不少学者已经成功建立丁鸭黄病毒的RT—PER检测方法。 Jingliangsu等、曹贞贞等、腾巧秧等、万春和等和李玉峰等针对鸭黄病毒的E蛋白、Nsl蛋白或 NS5白等基因成功建立了RT—PCR检测方法井提供了引物序列,可从临床病料中直接检测.为 鸭黄病毒病的诊断提供了科学的检测手段。 42011年发病现状 以宁渡地区为例,2010年鸭黄病毒病严重爆发.仅笔者所在研究所的家禽医院单97B份就 个门诊病例(图2)。从图我们不难发现,本病在炎热的夏季发病率明显高于其他季节。这是否说 明高温天气存在的某些因素对本病的发生有促进作用, 5鸭黄病毒仍需探讨的若干问题 5 I传播逢径 2010年鸭黄病毒病的大面积爆发究竟是什么因素在进行病毒传播’由于流行病学数据的缺 乏,本病的传播途径仍

文档评论(0)

july77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