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日相互认识的现状 特征与课题【荐】.doc

中日相互认识的现状 特征与课题【荐】.doc

  1. 1、本文档共27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中日相互认识的现状、特征与课题 【核心提示】中日邦交正常化近40年来,中日相互认识和国民感情经历了从接近到友好、再从冷淡到疏远的周期性变化。中日相互认识的变化,与中日关系本身有着内在的关联,但由于两国历史文化以及国情的不同,两国的相互认识在结构特征上也存在某种差异。中日缺乏理解和信任的状况,必将会对中日关系的未来发展产生负面影响,而文化交流则是改善两国国民感情和相互印象、促进相互理解和信任的一个有效途径。   中日邦交正常化以来,中日关系在各个领域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可以说,在两国关系史上还从来没有出现过像今天这样的和平对等、联系紧密和交流频繁的时期。但是,近年来中日两国的国民感情和相互印象,却出现了疏远、冷淡甚至恶化的现象。如何化解两国国民之间的对立情绪,改善相互印象,增进相互理解,已成为中日关系发展过程中的一个紧要课题。 本文将梳理中日邦交正常化以来两国国民相互认识的变化,分析中日国民感情和相互印象的基本特征,探讨今后中日文化交流的方策。   一 中日相互认识的历史轨迹   中日邦交正常化以来,受国际环境、中日各自国内状况及两国关系等诸因素的影响,中日之间的相互认识,大体以冷战结构崩溃为一大转折点,经历了前后两个时期的变化。而这两个时期又可以分为四个阶段:1972年中日邦交正常化到20世纪70年代末为第一阶段,20世纪80年代初到80年代末为第二阶段,20世纪90年代初到20世纪末为第三阶段,21世纪初至今为第四阶段。总的来说,每20年左右为一个时期,每十年左右为一个阶段,从邦交正常化到现在经历了从接近到友好、再从冷淡到恶化的过程。   第一阶段,从1972年到20世纪70年代末,为相互接近的阶段。1972年中日邦交实现正常化,结束了两国间长期对立的状态,两国关系史掀开了新的一页。从此,友好和合作成为两国关系的主旋律。由于中日关系的这一根本性变化,中国开始对全国民众开展“中日友好”的教育,两国间友好交流的信息也不断增加。但是,在改革开放前的“文革”时期,中日两国虽然恢复了邦交,但仍处于各个方面不能自由交流的闭塞时代,两国国民之间的交流很少,信息来源也比较单一,普通的中国民众无法了解日本的真实情况。因此,可以说,这一时期中国民众的对日印象,仍受到战后及“文革”期间的电影、文艺作品的重要影响。20世纪70年代后期,随着中国的改革开放,日本富裕的物质生活和现代文明生活借助影视等文化产品传到中国,这让处于物质匮乏与文化饥渴状态中的中国民众非常羡慕,人们开始改变着心目中的日本的形象。随着中日交往的增加,日本及日本人作为“世代友好”的对象,在中国人的心目中开始形成既有物质基础、又有人文内涵的实实在在的正面形象。   另一方面,战后初期,由于受当时日本对华政策及两国关系状况的影响,日本国民对中国的关心度和好感度也是比较低的。但随着中美关系解冻和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日本国内也出现了强大的支持日中邦交正常化运动。在这个过程中,日本国民对中国的认识明显好转。特别是在1972年9月田中角荣首相访华后,日本国民中喜欢中国的人所占比例与讨厌中国的人发生逆转,前者超过后者。以后,在日本出现了“中国热”,喜欢中国的日本国民不断增加。但是,在这一时期,日本普通国民与中国的实际交流也并不是很多,而对战后日本对华政策的反省是支持“中国热”的重要因素之一。在这一中日交流尚不频繁、信息传播尚不便捷的年代,来华访问的日本人大多是“虚心反省历史”的友人,他们带回的关于中国的信息以及当时日本媒体的相关报道,在改善日本国民对中国的认识和印象方面发挥了重要的导向作用。中日复交后日本各界表现出的对侵华历史的“负罪感”和对中国宽容姿态的“回报心理”,也进一步加强了中国民众对日本的好感和认同。   第二阶段,从20世纪80年代初到80年代末,为中日友好的蜜月阶段。20世纪80年代后,中日两国关系进入蜜月阶段,各个领域的友好合作获得了空前的进展。作为其反映,80年代两国国民的相互感情和印象达到了历史最好状态。一方面,伴随着中国改革开放和加速推进现代化,中日之间经济、文化等交流逐步扩大,中国人接触、了解日本的机会大大增加。同时,有关日本的各种信息、介绍以及研究,对加深中国人对日本的认识也发挥了重要作用。整个80年代,中国媒体对日本的报道除了历史认识等外,大部分是肯定和友好的。可以说,富裕的、现代化的日本形象,给中国普通百姓以强烈影响。这个时期,丰田、松下、东芝、索尼等日本品牌具有超高的知名度,日本现代化的成功成为人们普遍关心和探究的对象,在中国甚至还出现了“向日本学习”的口号。新一轮的日本留学潮,也是在那一时期出现的。虽然当时也出现了教科书问题、光华寮问题、首相参拜靖国神社等问题,对中国民众的对日感情产生了一定负面影响,但在当时中日友好的大氛围下,并没有改变中国人肯定日本的印

文档评论(0)

aidj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