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大量收购独家精品文档,联系QQ:2885784924

古代汉语(北师大精品课程)22.ppt

  1. 1、本文档共32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寡人之于国也 一、《孟子》简介 《孟子》是一部专门记录孟子言行以及他和门人、弟子、时人互相问答的书。 孟子(约公元前395—前305年),名轲、字子舆,战国时邹国人。他是孔子的弟子子思的再传弟子,是孔子之后儒家学派最重要的代表人物。他生活在战国中期,比孔子晚一百多年。他继承了孔子的思想,在政治上主张实行王道、仁政,反对暴君,反对兼并战争。这种主张是时代的产物。 孟子的政治主张基本理论是“性善论”。他宣扬“天命论”、“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 他的制度从根本上说是要维护封建制度。他曾率几百人,乘几十辆车周游列国,先后到过齐、宋、鲁、滕、魏等国推行自己的主张,但是各国君虽然表面尊敬他,内心却觉得他的主张“迂阔而远于事”故各诸侯国都不用(也不能用)孟子的主张。 孟子晚年回到家乡,退而与学生万章、公孙丑等人一起著书立说,编成《孟子》。(这与《论语》不同,《孟子》基本上是个人著作) 《孟子》全书七篇,以开头几字为名:梁惠王、公孙丑、滕文公、离娄、万章、告子、尽心。每篇又分上、下。 《论语》是语录体。《孟子》形式上为对话体,但它篇幅较长,已形成散文。其文章特点是: 1、雄辩的、不可阻挡的气势。(宋)苏洵说:“其锋不可犯”。 2、说理明朗形象。 3、善用比喻。全书二百六十一章,共用了一百五十九个比喻,使文章生动活泼,说理明白透彻。 《孟子》从宋代开始被列为“十三经”之一。 《孟子》最早的有名注本是:(东汉)赵歧《孟子章句》; 注本还有:(南宋)朱熹《孟子集注》;(清)焦循《孟子正义》 以上为古注。 今人注有:杨伯峻《孟子译注》(附有《孟子字典》可供参考) 二、课文分析 通读全文。 分析 梁惠王——即魏惠王。原因在于:公元前362年,韩、赵、魏三国因利害冲突交战,魏国打败了赵韩联军。同年,秦军又乘机攻打魏国,俘虏了魏相,攻占了魏国的庞城,魏国的都城安邑处在秦、韩、赵三国包围之中,只有上党地区可以和东半部(即河内)连接起来。若堵住,国都则危险。故魏国迁都大梁(今开封),故魏王又称梁王。(以国都代国家,今天也有。如:以“莫斯科当局”代俄罗斯政府) 寡人——赵岐注:“王侯自称孤、寡”。“寡人”既是谦称又是专称,即“寡德之人”。“孤”,与“辜”通,即“背德”。 尽心——赵岐注:“尽心欲利百姓”,补出文中未讲出的部分。 焉耳矣——三个语气词连用,作用不一,主要是为了加强语气。焉:语气词,但有代词意味。耳:与“而已”差不多,可译作“就是了”、“罢了”,有排除其它之义。矣:表示确认,所谓“坚确”语气。这是一种非常自负的语气。 寡人之于国也,尽心——“寡人之于国”和“尽心”之间是主谓关系。“寡人”和“于国”之间是主谓关系。“于国”是动宾关系,“尽心”为动宾关系。“之”,是主谓之间的连词。 河内——今河南省黄河以北的地区,旧时通称为河内,其南为河外。河,指黄河。 凶——凶险不吉利。《说文》:“凶,恶也,象地交相陷其中也。”这里指凶年,收成不好。 于——到、往。 其民——河内的百姓。 河东——黄河经河套南向一段以东的地区。其西称河西。 其粟——指河东的粮食。 察——反复审视、特别仔细地看。比较:视,一般地看。观,一般仔细地看。 无如寡人之用心者——“无”和“如寡人之用心者”之间是动宾关系。“如寡人之用心”和“者”之间是定中关系。“如”和“寡人之用心”是动宾关系。“寡人”和“用心”之间是主谓关系。“用心”是动宾关系。 加——更加、越来越。 加少——是动宾关系。 梁惠王移民、移粟的目的,主要是争取百姓的到来。当时战争频繁,人口急剧减少,各国劳动力不足,兵源也不足,因此各国都争取百姓到自己国家来。 在孟子看来,梁惠王没能争取到更多的百姓主要是因为没有实行“仁政”、“王道”。尽管凶年梁惠王作了些努力,但本质一样,所以孟子劝他实行仁政。但梁惠王很自负,所以在下文,孟子用打比喻的方法说理。 原文 孟子对曰:“王好战,请以战喻。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 分析 对曰——是状中结构。“对”是动词直接作状语。 请——请允许我,谦敬副词。 喻——使明白、明晓。如:家喻户晓。 填然——本来形容雷声,此形容鼓声之大。 鼓——动词,击鼓。这不是名词用作动词,而是本义。 之——代词虚化,作为衬字来凑足音节。 接——交战。 曳——拖、拉。 走——跑,此指逃跑。如:走马观花。 而——连接状语和中心语。 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在“接弃甲曳兵而走”前省略了主语“其负者”。 或——不定指代词,有的人。 步——长度单位,古代迈两次为一步。 百步——前省略“走”。 曰:“不可,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曰,前省略主语。直,副词,只不过、仅仅。是,代词,代“走五十步”这种情况。 原文 曰:“王如知此,则。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

文档评论(0)

july77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