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列夫middot;托尔斯泰生平与创作概况.doc

一、列夫middot;托尔斯泰生平与创作概况.doc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一、列夫amp;middot;托尔斯泰生平与创作概况.doc

一、列夫·托尔斯泰生平与创作概况 (一)列夫·托尔斯泰(1828~1910) 于1828年9月9日生于图拉省一个贵族世家。2岁母亲去世,9 岁父亲去世,由姑母监护长大。1844年进咯山大学东方语文系学习,第二年转入法律系,期间博览文学哲学,深受卢梭、孟德斯鸠等的影响。1847年辍学,回到庄园进行农事改革,最终失败。1851年到高加索服兵役并开始写作,1854-1855年参加克里米亚战争。6年的军旅生活为他创作《战争与和平》提供了珍贵的素材。1856年退伍后,继续回到庄园改革,又一次失败。1857-1861年托尔斯泰两度出国,寻找救世良药未遂,决心以自己的方式救治社会。他办教育,亲自做地主和农民的调解员,从宗教、哲学和伦理道德中探索俄国的出路,认为宗法制农民代表道德的最高境界,贵族应该走“平民化”道路。60、70 年代创作的长篇小说《战争与和平》(1863-1869)和《安娜·卡列尼娜》(1873-1877),是托尔斯泰创作中的两座里程碑。表现了作家对矛盾重重的俄国现实的思考,对处在转型期的俄罗斯贵族命运的担忧。19世纪70年代末,托尔斯泰的世界观发生巨变,形成其思想道德体系“托尔斯泰主义”。长篇小说《复活》(1889-1899)便是这一救世新术的艺术体现。托尔斯泰晚年企图亲证其人生主张,他“平民化”的生活方式与家人格格不入。1910年10月从家中出走,11月7日病逝在阿斯塔波沃火车站,时年82岁。 (二)思想观念 列夫·托尔斯泰与巴尔扎克是欧洲批判的现实主义文学公认的两座高峰(陀斯妥耶夫斯基是“被托尔斯泰高峰挡住的更高峰”)。 托尔斯泰一生矛盾重重,但与陀氏略有不同,陀氏强烈关注人的内在冲突,托尔斯泰更关注阶级矛盾和社会冲突。列宁这样评价:“作为一个发明救世新术的先知,托尔斯泰是可笑的……作为俄国千百万农民在俄国资产阶段革命到来前夕思想和情绪的表现者,托尔斯泰是伟大的。”又说他是“俄国革命的一面镜子”。 地主与农民的关系问题,是托尔斯泰一生关心的焦点,他幻想通过改良协调贵族与平民的关系,解决社会矛盾。 他用一生的思考,形成贵州平民化和托尔斯泰主义(其核心是:“忽以暴力抗恶”、“道德自我完善”和“博爱”思想)。这种观点在政治上是十分幼稚的,所以,列宁说他是“可笑的”。但作为一个艺术家,他敏锐地感觉到资本主义思想观念侵入俄国,现存一切制度土崩瓦解。他描写安娜悲剧的不可避免,描写人性的胜利(《复活》),探讨贵族阶级的出路(《战争与和平》)。他忧愤,(把绳子藏起,不敢带枪,怕自己自杀。)他矛盾、痛苦,放弃贵族特权,和农民一起劳动……都不是为了一已之悲欢,而是为整个俄罗斯民族找出路。他的情怀是圣者情怀,他的痛苦是伟大的痛苦,所以列宁说他是“伟大的”。 (三)主要作品 早期有自传体三部曲:《童年》、《少年》和《青年》就表现出渴望道德纯洁和自我完善的倾向,中篇小说《一个地主的早晨》中的主人公聂赫留朵夫,是贵族平民化的体现者。《哥萨克》亦然。 中期代表作:《战争与和平》,是一部贵族精神探索的心灵史。《安娜·卡列尼娜》是托尔斯泰对现实矛盾和理想生活的思考。 晚期代表作:《复活》,体现了浓厚的宗教意识和托尔斯泰主义思想。 二、《安娜?卡列尼娜》两条情节线索 安娜的故事和列文的故事。 作品以经典名言开头:“幸福的家庭都相似,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 接着写“奥勃朗斯基家里一切都乱了”,于是,安娜、渥伦斯基、吉提、列文……莫斯科和彼得堡,整个上流社会都乱了。当这一切混乱无法了结的时候,作品中的主人公安娜违背了作者托尔斯泰的意愿,以死了结。安娜的故事,代表托尔斯泰不愿看到的俄国混乱的现实。 列文的故事以失恋的烦恼开场,以和吉提结合找到人生幸福为最后归宿,代表托尔斯泰心目中美好宁静、井然有序的宗法制生活理想,是为尘世间的人们树立的幸福样本。 因此,有评论者认为,这其实是两个人物的故事,两部的小说拼凑。托氏予以反驳,自称这部小说的结构是一种奇妙的“拱型结构”,“圆拱衔接得令人觉察不出哪儿是拱顶”。 三、安娜?卡列尼娜形象分析 诠释1:安娜是一个被上流社会虚伪道德所扼杀的追求个性解放的贵族妇女。 19 世纪俄国阶级混乱腐朽,但安娜坦白真诚的爱情冒犯了名存实亡的所谓道德,因而不被接纳,在整个上流社会的排斥打击下走向绝路。(详见各类教材) 诠释2:完美生命的追求者。古希腊神话中有一种阴阳同体的人,能力无穷,神从中间劈开,使之分裂。所以,每个男人和女人,都只代表生命的半面,因此,人要执着地找回自己失去的另一半,完成生命的完整和统一。人的情感追求,都体现了这种愿望。与达吉亚娜一样,安娜没有爱情的生活是残缺的。生活在19 世纪 20 年代的达吉雅娜安于忍受残缺,扮演圣母角色;而生活在 70 年代的安娜不愿忍受残

文档评论(0)

shbky123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