底层情结边缘立场.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底层情结边缘立场.doc

? 底层情结 边缘立场——访易江波博士? (采写:吴欢) ? 【采访手记】:易江波师兄是我的同门师兄,也是我兼职代课的学校里颇受学生欢迎的老师。他风趣的授课,渊博的学识令学生们折服;而他在学术专业上的勤苦钻研、踏实务本的作风尤令人起敬。无论是在学术旨趣还是在现实工作中,易师兄都尽力坚持和实践底层、边缘的立场。今天整理完此篇采访稿,越发地对他表示钦佩。易师兄谦逊真诚的话语,不仅仅是一位学长的肺腑之言,更是一位良师的谆谆教诲。诗云:“草木有心,禽鱼感泽,况在人伦,而不铭戴?”於我心有戚戚焉! ? ? 吴欢(中南法史2009级硕士研究生,以下简称“吴”):易师兄您好,非常感谢您接受“中南法史优秀毕业生系列访谈”的采访。 易江波(中南法史2000级硕士,2005级博士,以下简称“易”):你好,接受你们的采访,我一是坦然,因为我是咱们专业的“元老”学生,讲讲话还是有“合法性”的;二是不好意思,因为受领“优秀”的帽子,底气不足。按照我的理解,这个访谈,其用意看来是对中南大法律史专业这个“人才培养生产线”生产的“产品”做个盘点和反馈性调查,包括我们这些“产品”下线后发挥了怎样的作用,取得了怎样的效果等。而这个问题对我来说是哪壶不开提哪壶啊,我是乏善可陈的。自2000年就读中南法史以来,在著作方面,承蒙范老师的推荐,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的接受,我的博士学位论文的同题专著《近代中国城市江湖社会纠纷解决模式——聚焦于汉口码头的考察》已于2010年1月出版。论文方面,按照现在的搞学问的“王道”指标——“CSSCI”衡量,上榜的是相当稀少。但发表我文字的刊物,在鼓舞我前行的意义上,并没有等级的差异。课题方面,参加不少,主持两项,一项2009年湖北省社会科学基金项目,一项2010年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奖励和荣誉称号呢,校级的有几个,省级的有个2003届的省优秀硕士论文奖,博士论文现正参加省优秀的评选。现在的学术评价等级体制,让我畏惧,我甘愿单枪匹马,落荒而逃啊! ? 吴:易师兄您过谦了,学术研究本来就不是为了出成果而出成果的。您本科是在中南就读的,又先后于2003年,2009年在中南获得法律史硕士和博士学位,可以说与中南法史有着不解之缘。那么,您最初为什么会选择法律史专业?主要是基于什么样的考虑?又是怎样对法学学术研究产生兴趣的?而今您的主要学术研究领域是什么呢? 易:这几个问题,一言难尽!篇幅有限,细节是讲不了的。如果表白自己早在什么什么时候就“立志从事法学学术研究”,对我来说那就是矫情。大三那年我在《XX审判》、《XX司法》上发表了两篇小文章,算是初步尝到了对法学进行“研究”的一点甜头,具备了那么一点点的写法学论文的“自信”。这或许可以勉强说成“对法学学术研究产生兴趣”。 本科毕业后,我在武钢工作,不是“大炼钢铁”,是“清欠”,这是官方说法,民间的说法是“收账”。我本科应届考研,报考中政大民事诉讼法专业,“未果”——那时做的梦,是在北京读读书后到南方赚赚钱,这也是那个市场经济方兴未艾的年代法科大学生的时髦思路。留汉后,初涉校园外的生活世界。工作中的一些有意思的东西,生命中的爱情,这些看起来很是琐碎、很不“宏大”、很不“崇高”的东西,让我全身心地投入,在改变中长大,不再是青涩少年。同时,我又强烈感受到现实的法律实践与法学课程中的很多东西“对不上号”、“不能合拍”,而其原因,我初步确认与中国传统文化有关。这个判断的一个来源,是本科时读了几遍的孙隆基的《中国文化的“深层结构”》。现在回头看当时的认识,有“文化决定论”的简化倾向,但起到了明确思考方向的作用。 工作之余,没读多少法学经典,但是并没停止读书。主要是读古典、读社会心理学著作——这些东西好像比“西方法学经典”更能解释周围的社会生活。这也是延续了我本科的阅读爱好。从那时起,我就不断地被一些朋友称为“苦行僧”了——这只表明我的不“潇洒”。所谓苦行,不过是在孤独中抗拒空虚、打发时光的一种方式,并不意味着道德优越感。这种认识带来的结果就是更加“不务正业”了,难以再对那些“指定教材”提起兴趣。和身边的许多没有“文凭”的人一样,我寻找着“生存之道”与“生活意义”(王启梁语)。这些本来与法学相关的东西,在法学教科书上找不到。 那时,我也需要通过“考研”来改变做为底层一分子的我的“蹇劣的命运”。后来命运依然蹇劣,但“考研”的确改变了我的生命轨迹,让我走上了充实、心安的人生路。继续考诉讼法我已是意兴阑珊了。按照有的朋友的概括,就是“发达”的幻想在那时就已经“幻灭”。在所有的法学二级科目中,法律史专业可以名正言顺地为“文史哲不分家”的“反现代性思路”提供合法性。也就是说,法律史专业为我的“文史哲不分家”的阅读偏好、思考偏好提供了一个体制性的归属。我就是在这种心境中选择了法律史。这是纯粹个人爱好的选择,与国家民族咧、

文档评论(0)

wuyouwulu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