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兴日报、南湖晚报.doc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嘉兴日报、南湖晚报.doc

嘉兴日报、南湖晚报 3月上半月新闻阅评报告 丁 忆 (2015年3月20日) 一、进一步拓展新闻报道中有价值的亮点 2015年中央一号文件中,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成为首要议题。作为东部沿海地区的农业大市,嘉兴的农业现代化进程究竟如何?距离基本实现农业现代化还有多远?为此,3月1日的《嘉兴日报》要闻版刊发了《农业现代化的“嘉兴样本”》的新闻,报道有效传递城乡均衡发展,重点解读科技带动发展,充分关注经营体制创新,进一步拓展新闻报道中有价值的亮点。 第一,有效传递城乡均衡发展。如2004年,我市率先制定了《嘉兴市城乡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全面实施城乡一体化发展战略。一组数据彰显了嘉兴统筹城乡发展10年来所取得的成效:全市农村转移劳动力就业率达到86.7%,充分就业村和充分就业社区达标率分别为96.1%和99.6%。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率先实现全覆盖,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覆盖率达97.5%,城乡居民医疗保险覆盖率达98%,城镇职工养老保险与被征地农民养老保险、城镇职工医疗保险与城乡居民医疗保险双双实现并轨。城乡15年教育普及率达到99.5%,城乡一体化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通过首批国家公共文化示范项目验收。2003年至2014年间,嘉兴城市化水平由最初的不足40%提高到59.2%,全市农民人均纯收入由6127元提高到24676元,连续11年居全省前列,城乡居民收入比由2.11:1缩小至1.71:1,成为全省城乡居民收入之比差距最小的地级市之一,并初步建立了以城带乡、以工补农的“三农”发展机制。事实说明,嘉兴已经进入城乡全面融合发展阶段。 第二,重点解读科技带动发展。如早在“十二五”初期,我市就确立了现代都市型生态农业的发展定位,通过产业转型和结构调整,充分发挥农业的生态功能。如今,蔬菜、果品、畜牧、水产、蚕桑、食用菌、花卉苗木等七大主导产业集群已经形成,凤桥水蜜桃、姚庄蘑菇、秦山蔬菜、海宁鲜切花、桐乡杭白菊等一批农业产业特色鲜明。我市农业布局更加科学、结构更加合理、功能更加明确,七大主导产业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达76.8%,为全省最高。又如,近几年嘉兴把农业“两区”建设作为推进农业现代化的重要载体,狠抓要素投入,完善基础设施。截至2014年年底,全市建成粮食生产功能区1067个、面积78.84万亩;累计有8个现代农业综合区、10个主导产业示范区和41个特色农业精品园通过省级验收,建设面积73万亩。目前,全市建成标准农田214.47万亩,占基本农田总数的77.6%。水稻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76%,高出全省平均3.5个百分点。设施栽培面积达44.7万亩,居省第一。 第三,充分关注经营体制创新。截至2014年年底,全市累计流转土地面积111.72万亩,占家庭承包经营耕地面积的46.1%;开展粮油全程社会化服务面积25万亩,适度规模经营水平达到51.5%。嘉兴在全省率先开展土地流转经营权抵押贷款,到2014年年底,全市发放土地流转经营权证204张,发证面积4.17万亩,专项贷款余额3.1亿元。嘉兴是全省乃至全国最早探索发展家庭农场的地市之一,目前基本形成了以家庭经营为基础,集体经营、合作经营、企业经营等共同发展的新型农业经营体系。全市粮食生产型、农牧结合型等多种形式的现代家庭农场共有1136家,其中省级示范性36家,居全省前列。全市947家农民合作社中,国家级、省级示范性合作社分别有15家、103家。市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发展到239家,其中国家级4家、省级21家,年销售额超亿元的有44家。嘉兴是全省唯一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地级试点市,“3+X”基层农业公共服务中心率先在全省实现全覆盖,其中半数以上建成地理信息系统。 二、有效倡导一种积极向上的精神支撑 生活在海宁的绍兴诸暨人傅伟琴是一位普通的妇女,10年前,她的二儿子降生了,取名为李志灿。在灿灿8个月大时突然得了一种怪病,稍有磕碰便流血不止。之后,带着儿子看病成了傅伟琴生活的全部,治好儿子是她唯一的心愿。好心人的帮助、有情人的不离不弃、灿灿顺利完成骨髓移植手术。对此,3月9日的《南湖晚报》刊发了《一位平凡母亲的九年救子路》的新闻,文章从生活中呈现感人的背影,于平凡中涌动炽热的母爱,在细微处展示无限的善意,有效倡导一种积极向上的精神支撑。 第一,从生活中呈现感人的背影。2006年,8个月大的灿灿连续发了6天高烧,并出现拉肚子的症状。傅伟琴和灿灿父亲赶紧把灿灿送往当地医院治疗,但医生查不出病因,建议他们转院。在一个刮台风的晚上,两人连夜把孩子送到了杭州的医院。“得知是不好弄的大病的那一刹那,我感觉天突然塌了!”傅伟琴回忆道。从那天开始,傅伟琴和灿灿父亲就生活在煎熬中。“医生采取了很多治疗措施,孩子的病情始终不见好转。在最初3年左右的治疗中,我们已花光了积蓄。”傅伟琴说,当年还没有医保,他们

文档评论(0)

gsgtshb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