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找城市的根,重建城市与乡村、自然的联结.doc

寻找城市的根,重建城市与乡村、自然的联结.doc

  1. 1、本文档共3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寻找城市的根,重建城市与乡村、自然的联结.doc

尋找城市的根,重建城市與鄉村、自然的聯結 ——讀“留城青年故事”的感想 文__錢理群 編者按:在向錢老師邀稿時我們懷著顫顫兢兢的心情,本來只是希望他爲我們的讀者寫點勉勵的話,沒想到錢老師非常認真地把這專題的故事都看完,還把社區伙伴以前的一些出版物也讀過了才寫下這篇文章。錢老師的用心與愛惜實在讓作爲晚輩的我們好生慚愧,擔心我們未能做好錢老師的囑咐。錢老師在文中把專題的故事上連接到六十年代以致民國的前輩們的努力,下也點出了現代發展的困局與年輕人應擔當的角色。有機會以錢老師的鴻文作爲專題的“導讀”,實在是編委會以及讀者的福氣! 感謝“社區伙伴”的朋友對我的信任,寄來了新一期《比鄰泥土香》裏“留城青年”專題的幾篇文章,以及他們編的《讓夢想扎根》、《書寫社區》等書,幷希望我寫幾句話。我也就欣然應命。因爲我雖然已經七十五歲,很少有和青年接觸的機會,但始終關注著中國青年,特別是魯迅說的“醒著的青年”的動向,認定他們的選擇與行動是决定中國與世界的未來的。我很想對社區伙伴的朋友說:儘管我已無法成爲你們中的成員,一個參與者,但我願意作爲一個觀察者,學習者,評論者,歷史的記錄者,爲你們搖旗呐喊。 我首先要做的,是瞭解你們。而且我在認真地閱讀了寄來的材料以後,知道你們正在進行一場新的“生活革命”,尋找與創建“可持續生活”時,真的被感動了。這正是我所期待的:2008年我在梁漱溟鄉建中心的一次演講裏,就提出“基本上解决了溫飽問題的中國”,需要實現制度、文化、價值與生活的四大重建;我還對“理想的新生活”,提出了五個方面的看法和建議(見《和志願者談生活重建》,收《重建家園》)。現在發現我的這些想法和青年朋友多有相合之處,而且你們已經將其變成了實踐,這實在令人欣慰。更重要的是,你們的行動引起了我的許多歷史的回憶。首先想起的,是“五四”新文化運動前後的“新村運動”,一群新青年,共同勞動,讀書,思考,討論,實踐,和本書中的“青年公社”(梁少雄:《青年公社――理想生活的追尋與跌宕》)很有點相似,都是在尋找主流之外的新的生活方式;其倡導者之一周作人說,“新村的理想,就是人的生活”,“物質的一面的生活,完全以互助,互相依賴爲本,但在精神一面的生活,却注重自由的發展”(《新村的理想與實際》)。我還想到了我們這一代,年輕時所嚮往的社會主義理想,就是要“消滅三大差別”,即“城市與農村的差別,工業和農業的差別,腦力勞動和體力勞動的差別”,這和今天青年追求城鄉之間,工業文明與農業文明之間,腦與手之間的和諧,也確有相通之處。這表明,每一代有志向的青年,都在尋找與開拓更加符合人性的新生活的新的可能性,這樣的理想追求是前仆後繼,代代相傳的;我們今天的實驗,是自有傳統的,我們是前人的繼承者和新的開拓者。 我更想到,這樣的今天的實驗,更是通向未來的。最近,我在北京幾所大學作過一個《年輕的朋友,你們準備好了嗎?》的演講,其中就談到了,我們既要關注、投入現實的改造,同時又要拉開距離,作“長時段的考察與思考”。我向二、三十歲的青年提出了這樣一個問題:“未來四、五十年的時間,也就是你們人生的主要階段,將面臨一個什麽樣的世界,將面對時代所提出的什麽樣的問題?爲此,應該作什麽樣的準備?你們準備好了嗎?”我提出,從現在到未來四五十年,以致更長時間,人類將面臨三大問題:“人和自然的關係,將成爲人類第一大問題”;“那將是一個對現行的社會制度,發展模式,文明形態進行全面反思,幷進行新的綜合與超越的時代”;“將面對科學技術超乎想像的發展所造成的難以預計的新的機遇與問題”。而在我看來,這三個方面,正是構成了我們這裏所討論的,年輕朋友們的“生活革命”的大背景:我們所探討的“可持續的新生活”的一個核心問題,就是如何“恢復人們內心與大自然的聯結”;而這一問題的提出,正是出於對已有、現行的發展主義、消費主義的發展模式的反思;我們的另尋出路,也必須充分利用新的科學技術所提供的新的可能性,幷考慮其所可能帶來的問題與挑戰。在這個意義上,我們今天的實驗,正是爲未來社會的發展和自己的一生發展“做準備”的,而且這樣的實驗是應該長期堅持的,是要經過長時段的努力,才能真正顯示其意義的。 以上都屬於總體的考察;下面我們再作一點具體的討論。本期專題是“留城青年”,也就是要探討在高速城市化的當代社會,生活在城市裏的青年如何回應這樣的發展,尋找更可持續的生活方式,創造另一類可能性?這本身就很有意思:以往人們(包括我自己在內)更多的關注鄉村文化的失落帶來的問題,城市生活的重建和創造却少有集中的討論;但事實上,城市問題在發達地區是更具普遍性的。我注意到,本期發表的文章就來自大陸、香港與臺灣,其中也涉及日本、泰國等地的有關實驗,這都表明,今天的生活革命發生在全球化的背景下,是一個世界性的社會運動。 運動所提出的問題是:在發展主義、消費主義指引下的城市

文档评论(0)

wsh1288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