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年艰难困苦成就一座山.doc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13年艰难困苦成就一座山.doc

13年艰难困苦成就一座山 【引言】党的十八报告中提出:“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面对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 坐拥18平方公里的原始次生森林生态区,被誉为东莞“城市之肺”的广东观音山国家森林公园位于东莞樟木头镇。公园自1999年创办以来,积极创新探索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认可:2005年被国家林业局批准成立为全国首家民营国家级森林公园,成功开创了民营资本成功运作国家森林公园的先河,被国家林业局森林公园管理办公室评价为“是我国民营资本进入森林公园开发和资源保护的一块样板”。 作为岭南佛教旅圣地,为弘扬源远流长的佛教文化,公园建成时择极具灵气的花岗岩,靠人工雕琢,历时三载,终请成净高33米、重达3000多吨的观世音菩萨圣像。 13年来,公园通过科学发展,有序开发利用,在保护森林生态资源,发展旅游经济,弘扬健康文化和传统文化,通过多种形式的慈善公益活动, 积极探索出一条生态旅游、传统文化、社会和谐协调发展的新模式,成为广东地区生态和宗教旅游奇葩。 多年来的发展,观音山得到社会各界的充分肯定,为当地经济发展和文化繁荣,促进社会和谐进步,做出了应有的贡献。公园先后获得多项荣誉:2007年被联合国国际生态安全合作组织设立为“国际生态旅游示范基地”、“中国十佳休闲(生态旅游)景区”;2008年被联合国环境规划署授予“中国最具发展潜力的企业”称号;2009年被评为广东“森林生态旅游示范基地”;2010年被国家旅游局评为国家级4A风景区;2011年被评为“珠三角地区十大特色景观”;连续三年被为“深港市民最喜欢的旅游胜地”。 然而,观音山国家森林公园的发展历程并非一帆风顺,面临着诸多困难和外部环境的阻力,一直处在夹缝中生存发展的状态。   公园负责人表示:“尽管面临着诸多发展瓶颈,观音山公园将一如既往积极践行国家生态环境政策,砥砺前行,努力实现绿色发展、平衡发展和可持续发展。” 生态文明与传统文化比翼双飞 13年前的观音山,只是一座名不见经传的荒野之地,杂草丛生,人迹罕至。1999年,樟木头镇石新村投资开发观音山遭遇困难,工程停顿难以为继,山顶正在施工的石雕观音圣像面临着被炸毁的境地。观音山接手重新对公园生态环境、旅游基础设施及观音圣像进行开发修葺。 多年以来,在生态文明建设、森林资源保护、科学有序利用等方面,观音山森林公园一直走在行业的前列。公园自筹资金,每年投入大量人力、财力对森林资源进行保护、改造林相、林木抚育、除虫防火,对古树名木建案立册,对珍禽异兽栖息地设立特别保护区,对水源地圈定保护,有效地改善生态自然环境。为加强对生态环境体系历史研究,观音山还创建了世界首家以古树收藏为主题的博物馆,收藏了近年来出土的有研究价值和观赏价值的古树100多棵,并免费对外开放,开展各项科普教育活动。 几经生态修复,公园已是群山连绵、林木葱郁,拥有全东莞保护得最好、最完整、最大的原始次生林。观音山的生态环境体系建设日臻完善,佛教文化、健康文化等旅游产业发展强劲,对当地经济、文化等各项事业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得天独厚的山水资源和悠久的历史造就了观音山旅游发展基本条件。观音山在发展中积极深挖山水资源背后的“健康文化”,升华佛教资源中的“观音文化”,继续弘扬“传统文化”、积极开拓“孝行文化”,顺应时代需求打造“姻缘文化”。 自观音山开发以来,文化作为塑造品牌,提升旅游发展品位,加快发展转型的重要基因,一直起着凝聚和催化景区升级发展的核心作用,并使观音山景区发展更有内涵。 观音山13年发展始终将文化建设作为战略发展之一,每年自筹资金投入大量的人财力从事文化建设及沉淀,先后依托旅游资源举办了一系列有自主品牌、有社会影响力,有群众广泛参与,有美誉度的公益文化活动。 自2004年起与全国政协连续举办了九届“中国观音山健康文化节”、与《中国书法报》连续举办五届“全国性法艺术大展”、与《人民文学》连续举办五届“观音山杯游记征文创作大赛”、与《诗刊》连续举办五届“中国观音山诗歌节”、与中国作协共同举办“中国作家高峰论坛”,以及先后举办了“东莞万人登山节”、“孝行天下——青少年传统文化体验行动”、“万人相亲文化节”、“观音文化节暨佛教音乐会”等大型活动。 观音山通过举办各种特色的文化活动,每年吸引近万名来自全国各地的书画家、艺术家、作家、诗人等来到东莞,走进观音山,促进了旅游品牌的建设,探索出一种旅游发展新模式。观音山不仅打造了一个广东地区知名的旅游景区,更为可贵的是树立了文化旅游品牌,走出了具有特色的“观音山之路”。 观音山正是通过建设特色

文档评论(0)

shbky123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