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方剂学·泻下剂》.doc
定义:凡以泻下药为主组成,具有通便、攻积、逐水等作用,以治里实证的方剂,统称泻下剂。
适应病证
注意 :①并非所有的里实证的治法都是下法,有的用消食法或化瘀法。
②通大便只是下法的手段,而不是下法的目的。
分类 :1、寒下--因热而结
2、温下--因寒而结
3、润下--因燥而结
4、逐水--因水而结
5、攻补兼施--因虚而结
使用注意:⑴权衡里实证的轻重,先解表后攻里,或表里双解。
⑵兼瘀血、虫积、痰浊,则宜配合活血袪瘀、驱虫、化痰等。
⑶年老体弱、孕妇、产后或正值经期、病后伤津或亡血者,均应慎用或禁用泻下剂,必要宜配伍补益扶正之品。
⑷中病即止。
⑸分清寒热。
第一节 寒下
大承气汤 Ⅰ类 《伤寒论》
适用体质:体质壮实,过食肉食、甜物,缺少运动,形成热积。
释名:“承气”
1、承顺胃气
吴瑭《温病条辨》:“承气者,承胃气也”
2、胃气:①以胃概脾(平胃散)
②概括生机、预后(平脉、见面打招呼反映的饮食文化)
③肠(“胃中有燥屎”)
④胃(胃气上逆)
1.阳明腑实证★
痞:自觉症,胃脘部胀,触之无抵触感
满:他觉症,腹部按之有抵触感
燥:肠燥伤津,黄燥苔
实:大便不通,腹痛拒按
2.热结旁流证
⑴症状:下利清水,气臭秽,脐腹疼痛,按之坚硬有块,
口舌干燥,脉沉实。
⑵实质:热实互结阻滞肠道
⑶ 表象:旁流
3.热厥
病机: 实热内结,阻滞气机,阳气不能布达四肢所致。
治疗:“寒因寒用”
4.痉病
热盛伤津,筋脉失养而挛急所致
5.发狂
胃肠实热上扰心神所致
功用:峻下热结
君:大黄:苦寒通降,泻下实热积滞 实
臣:芒硝:咸寒润降,泻热通便,软坚润燥 燥
佐:厚朴:下气除满。 满
枳实:行气消痞。 痞
大承气汤用法:先煎枳朴,后下大黄,芒硝溶服。
“生者气锐而先行,熟者气钝而和缓。” 《伤寒来苏集》
配伍特点:
1、泻下药加行气药
2、通因通用
3、寒因寒用
4、釜底抽薪
运用:
辩证要点:以痞、满、燥、实四证及舌红苔黄、脉沉实为辨证要点。
使用注意:1、体虚慎用、孕妇禁用 。
2、中病即止。
3、热邪伤津,可见苔黄或焦黄,但临床上常常由于输液或寒凉药过用后,导致舌苔白黄(透过白苔可以看到黄苔)或白苔,可借助验齿(齿干甚至如枯骨) 来确诊热结伤津。
附 方
1、小承气汤 《伤寒论》
组成:大黄四两 厚朴二两 枳实三枚大者
功用:轻下热结。
主治:阳明腑实轻证。大便秘结,胸腹痞满,舌苔老黄,脉滑而疾;或痢疾初起,腹中胀痛,里急后重者。
2、调胃承气汤 《伤寒论》
组成:大黄四两 甘草二两 芒硝半升
功用:缓下热结。
主治:阳明病胃肠燥热证。大便不通,口渴心烦,蒸蒸发热,或为谵语,舌苔黄,脉滑数;以及胃肠热盛而致发斑吐衄,口齿咽喉肿痛等。
重点:★三承气汤的比较
大承气汤 小承气汤 调胃承气汤 功效 峻下 轻下 缓下 主治 痞 满 燥 实 痞 满 燥 燥 实 配伍 大黄-芒硝;枳实-厚朴 大黄;枳实-厚朴 大黄-芒硝;甘草 用法 大黄后下 同煎 同煎 思考:如何控制泻下剂药力量的强弱?
1、配伍行气药
2、行气药的剂量
3、大黄的服用方法
4、甘草的配伍
患者女性,51岁。因为 “剧烈头痛伴呕吐半 天”,头颅 CT示蛛网膜下腔出血,入院 1周后仍头痛剧烈,目胀 目痛,烦躁,面部红赤,口干,口气重浊,一直未解大便,腹胀腹痛,矢气少,舌质红,苔黄厚干燥,唇红干裂,脉 洪大。血压 170/106 mmHg。予大承气汤 1剂 口服。处方为:生大黄(后下)10g,枳实 12g,芒硝(兑服)9 g, 厚朴 10 g。药后患者大便仍然未解,且腹胀腹痛更加明显, 肠鸣辘辘,其声如鼓,再在原方基础上改生大黄 20 g,1剂口 服。服后泻下恶臭水样大便大量,腹痛随之缓解,再连服 2 剂,解出约 650g成形大便,质干如羊屎,泻后腹痛消失,头 痛随之好转,口中津液渐生,口气消退 。
《内经》:“血之与气,并走于上,则为大厥。”
大便不通,浊气上熏,急用大承气汤通腑攻下使血与气向下并走,引血下行,气随血下,气血运行条达,则头痛等中风诸症随之
重点:
痞、满、燥、实
煎服方法
釜底抽薪、急下存阴
三个承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