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孤北低潜山前第三系煤成气储集空间成因机理.doc
孤北低潜山前第三系煤成气储集空间成因机理分析
【摘 要】孤北低潜山煤成气田的发现对于煤成气的勘探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从岩心观察入手,通过薄片鉴定、扫描电镜等多项室内测试分析,结合测井、录井等资料,对孤北低潜山二叠系煤成气储层的储集空间类型、次生孔隙成因机理进行了深入研究。
【关键词】孤北低潜山;煤成气;有机酸
煤成气是渤海湾盆地较大规模天然气的主要类型,孤北煤成气田的发现标志着济阳坳陷煤成气勘探的重大突破。孤北地区钻遇上古生界探井14口,其中已有4口探井在上古生界获工业气流,已基本控制上古生界有利含气面积44km2,煤成气储量128×108m3,预测上古生界有利含气面积约58km2,煤成气储量268×108m3。由于储集空间类型、储层形成机理、发育状况及分布规律等多种地质问题还不完全清楚,生产上迫切需要对该区储集层的特征及其与油气分布的关系等做深入研究。
1.区域地质概况
孤北地区位于沾化凹陷中部,北以埕南、埕东断层与埕东凸起相连,南以孤北断层与孤岛凸起相隔,西以孤西断层与渤南洼陷相连,向东缓坡过渡至孤北洼陷,勘探面积约200km2;孤北低潜山的边界断层活动时期长、定型晚,其差异升降程度决定了潜山产状。除上述边界断层外,孤北低潜山还发育有多条nnw、sn向两组断层,受边界基底断裂和次级断层控制,自西向东将孤北低潜山切割成四排山,层面构造具有中间高东西两翼低的鼻状构造特点。总体上孤北低潜山呈现以渤93井区为最高点的南高北低复杂断鼻形态;孤北低潜山带的主要目的层段是上古生界的石炭~二叠系地层,该层段自上而下发育的主要地层有二叠系的石千峰组、上石盒子组、下石盒子组和山西组,石炭系的太原组,本溪组。主要储层集中在二叠系的上、下石盒子组,山西组及太原组为主要含煤层系。
2.储集空间类型
孤北低潜山煤成气主要储集在二叠系的上、下石盒子组中。根据岩心以及铸体薄片的观察鉴定、结合扫描电镜等发现:由于该层段埋深大、埋藏时间长、成岩作用强烈,原生孔隙在强烈的压实和胶结作用下已丧失殆尽,全区的储集空间类型以次生溶蚀孔隙为主,构造裂缝和成岩裂缝次之。次生溶蚀孔隙根据溶蚀的成分和部位不同,可分为溶蚀格架颗粒的粒内溶孔和溶蚀杂基的粒间溶孔。构造裂缝和成岩裂缝在有些储气层段也是重要的储集空间类型。但大部分情况下是以次生溶蚀孔隙为主。通过岩心观察发现大部分为完全充填,不具有储集能力,但对于渗透率提高是不容忽视的。
3.储层物性特征分析
储层的物性特征是决定储层储集性能的关键,直观表征是孔隙度和渗透率大小。通过对孤北低潜山孝妇河段、奎山段、下石盒子组和山西组储层物性样品统计发现:总体上砂岩孔隙度为1.5%~18.1%,平均孔隙度为8%;渗透率分布在(0.003~69.73)×10-3μm2之间,平均渗透率为0.865×10-3μm2。按储层划分标准,主要为致密储层ⅲ、致密储层ⅰ,低渗透层次之,再次为致密储层ⅱ,高渗透率层很少,总体上为低孔低渗致密砂岩储层。该区储层孔隙度与渗透率呈正相关,孔隙度低而渗透率中等。该特征说明区内储集空间以孔隙为主,但裂缝有可能提高了渗透率,总体上为孔隙性储层。
4.次生孔隙成因
对本区的储层次生孔隙成因,利用显微镜、扫描电镜、流体包裹体实验等手段观察分析次生孔隙的形成和控制因素,研究区内次生孔隙类型岩屑、胶结物和粘土矿物的溶蚀形成的次生孔隙,其中长石溶蚀是次生孔隙形成的主要原因之一。根据对薄片及相关资料的分析,认为大气淡水淋滤作用和煤系地层中有机质演化形成的有机酸和co2酸性水有关。
4.1大气淡水淋滤作用
从大构造背景上看,孤北低潜山地区经历了两次大的构造抬升作用,一次是印支运动时期,济阳坳陷全面抬升,大区域的缺失中生代三叠纪沉积,石炭-二叠系地层遭受了较长时间的风化剥蚀作用;在燕山运动末期又经历了一次构造抬升作用,使中生界地层及局部的上古生界地层暴露地表,再一次经受了风化剥蚀作用。其次,大气淡水淋滤作用在研究区内的物性及微观特征也比较明显。主要有:a)在孤北古1、2、3三口井中,同一口井距不整合面的距离越近,孔隙度越高,结合薄片观察,不整合面附近的溶蚀孔隙明显比埋藏较深的孔隙发育要好。b)通过薄片观察发现,在距离不整合面较近的深度中有明显的褐铁矿。c)通过x射线衍射粘土矿物含量分析结果发现,同一口井在不整合面附近次生孔隙发育的地区,高岭石的含量普遍增高。d)通过对上下石盒子组的岩石类型对比可以发现,上石盒子组的长石含量比下石盒子组要低的多。
4.2有机酸及co2酸性水
煤系地层有机质演化过程中生成的有机酸和co2酸性水的溶解作用也是次生孔隙的一个重要成因。其表现主要有:从大的沉积背景上,山西组和太原组是煤成气的主要的烃源岩。根据前人的实验发现,在煤中的有机酸浓度比同重量的泥岩有机酸的浓度高的多;根据部分油田水干酪根中有机酸的研究结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