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建社会的官学制.ppt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封建社会的官学制.ppt

封建社会的官学制度 总体线索(从原始社会到1862年学校教育发展的主要线索) 1.以六艺教育为标志,形成有国学与乡学、大学与小学之分的西周官学制度; 2.以私学发展为载体,形成儒、墨、道、法等各家教育思想争鸣的春秋战国教育; 3.确立“独尊儒术”的文教政策,开始读书做官时代的汉代经学教育 4.形成完备的教育管理体制并开始与科举制度现结合的隋唐教育制度; 5.以书院为学术活动中心,推动教育理论取得进展的宋明理学教育; 6.反对理学、批判科举、提倡实学的明清之际早期启蒙教育思潮 封建社会的官学制度 一、文教政策 二、选士制度 三、最高学府 四、专科学校 五、地方官学 六、教育管理 一、文教政策 汉:汉初“与民休息”;汉武帝:“独尊儒术” 唐宋:“三教并用” 宋:“重文轻武” 元:推行汉法、重教兴学、勉励儒学、崇尚理学的政策。 明:“治国以教化为先,教化以学校为本” 清:“兴文教,崇经术,以开太平” 二、选士制度 汉代:察举制 魏晋南北朝:九品中正制 隋—清:科举制 三、最高学府 西周:大学 春秋战国:稷下学宫 汉:太学 魏晋:西晋:国子学,规定官员五品以上的官员子弟方能入学。(学校的等级制) 隋唐:国子学 宋:国子监,国子学。 元:蒙古国子学 明清:国子监 稷下学宫 办学指导思想:兼容并包、学术自由; 管理上门户开放; 礼贤下士 太学 专经教学; 经学教育重师法、家法; 教学内容为今文经学垄断; 注重自学与考试。 宋朝中央官学的特点 在教育对象上、身份品级的限制明显放宽; 创办了一些新类型的学校,如武学、小学等; 宋代国子监具备教学与管理的双重职能;施行“三舍法”的考试制度; 教育经费有一定的保障。 四、专科学校 汉:鸿都门学:一种专门研究文学和艺术的专门学校。(首创专科性质的学校) 隋唐:唐朝的律学、书学、算学、医学 宋:武学:宋朝最早设立的专科性质的学校。律学、算学、书学、画学、医学 元:医学、阴阳学 明:医学、阴阳学、武学 清:算学馆、俄罗斯文馆。 五、地方官学 汉:郡国学校 魏晋:地方学校不兴 宋:地方官学制度建立完备 元:社学。设在农村地区、利用农闲时间进行教学的一种蒙学性质的学校。 明:儒学和社学 清:儒学(府学、州学、县学)、社学、卫学 地方官学制度建立完备 (1)设置提举学事史主管地方教育行政机构 (2)实行三舍法 (3)教育经费来源多途。 六、教育管理 汉:政教合一,由太常管理。 隋唐:教育管理制度建立完备 宋:中央和地方教育行政机构完备。中央:国子监,国子学。既是教学机构,又是管理学校的机构。地方,设置提举学事司,专门负责各州、县学的教育行政机构。 元:设置集贤院 明清:中央行政国子监,明设儒学提举司,后建立提督学校官,清朝地方行政设提督学政 * *

文档评论(0)

wsh1288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