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封龙山攻略.doc
封龙山
封龙山省级风景名胜区位于元氏县与获鹿县交界,现今南坡,东坡为元氏所辖,北坡为获鹿即鹿泉所辖,山顶并无明确县界。素为历史文化名山,以奇山怪石著称。
历史
石家庄地区的政治中心,在汉代时,位于封龙山南面五里的常山郡。其直属地大致是现在的元氏县范围,其下辖石家庄周边县份,即原正定府前身历史。常山郡依封龙山为凭障,封龙山又称飞龙山。三国时,赵子龙自称常山正定人。常山即元氏县。三国以后,石家庄地区的行政中心经过几个转移后移到正定县。但历代,封龙山的地位还是很高的。唐代郭震,宋代苏东坡,元代元好问,清代众多文人,均有关于封龙山的诗词。《太平广记》中也记有关于在封龙山中寻到宝剑,试剑断石的故事。至近现代,几乎无人知晓了。
封龙山历代均是一个全国比较重要的文化区域。封龙书院,比四大书院要早的多。封龙书院也有梁山伯,祝英台的传说,据说其二人在封龙书院读书,山南的南佐镇至今有吴桥,南佐镇南还有马村等等。佐证其事。
封龙山南坡脚有龙池村,现分为南龙池,北龙池两村。传说,村中妇人生一蛟,其父恶之,以斧斩之,断其尾,逃至村中深潭,现称龙潭,久之,能化人形,村人习之亦不惧怕,因其父姓张,故称其秃尾巴老张,修炼年久,上天封其为龙,飞腾上天,众人均见。后称此山为封龙山。即上天封蛟为龙之意。汉代此山名飞龙山。
其它
封龙山有省内最早的文化历史遗迹封龙书院等多处景点。
封龙书院系古代学府。汉武帝时,封龙山下就有汉时李躬“授业之所”。据《石家庄史志论稿》记载,封龙山曾建有中溪书院,西溪书院。唐代郭震、金代李冶、元代安熙,皆曾在此居住讲学授课,是地方上的著名高等学府。 明代,嘉靖十八年(公元1539年)魏谦吉、魏承谟等曾出资修整封龙书院,聚徒讲学。 封龙山的其它景观还有:
歇马殿相传因尉迟敬德奉旨挂钟在此歇马而得名。殿内泉水常流不息,传说系神龙赐给挂钟人解渴和药王配药所用。
药王庙是为纪念唐代名医孙思邈的功德而修建。相传药王孙思邈医术高明且医德高尚,曾周游王下普渡众生,行至此地正遇疾病流行,便与其弟子居住于封龙山上,用此地的三百多种中药材为当地百姓行医治疗。
将军石挺拔直立,形似巨人。相传大禹治水锁蛟,将恶龙锁至于立陡川内,派大将长期在此监守,以消民害,至今将军之身依然屹立于山峰之上。
醉仙楼是一座百仗悬崖上的岩洞,传说此洞是八仙饮酒观景之处,故称“醉仙楼”。 风动石风吹则动,叮当作响,如遇东风摇动更甚,响声加剧。
白草寺传说为南阳公主出家之所,其父知其出家,便派人放火烧寺,多名僧人被烧死,当时南阳公主因救一虎,正在养伤,便跨虎登往苍岩山。寺院有古槐一株腰围6.6米,高20多米,枝叶茂盛,系华北地带较大的一株。传说尉迟敬德挂钟于此树。钟于1958年大炼钢时被毁,但钟钮至今仍嵌于树中。寺内还有洞宾双井,内为矿泉水。山顶平均蓄水量为200立方米,可供游人饮用,白草寺夏季气温比山下要低11.3摄氏度,系避暑胜地。此处还有老君洞、万仙堂、玉皇殿等多处景点。
封龙山远观郁郁葱葱,自然景色优美,群峦积翠,古木苍郁,瀑布清泉,处处引人入胜,游人置身这里,犹入“桃园仙境”,可尽情享受大自然的野趣和情致。
碑碣刻石
据不完全统计,封龙山有东汉以来历代碑、碣、题刻等百余处,是封龙山历史文化资源的重要部分,尤其是封龙山汉碑,无论从书法艺术,还是内容诸方面,都是中国石刻中的珍品。目前 发现见诸史籍记载的汉碑有六通,即《封龙山颂碑》、《三公山碑》、《祀三公山碑》、《三公山神碑》、《八都神坛碑》、《白石神君 碑》。现存实物的有《祀三公山碑》、《白石神君碑》两通,保存于封龙山上“汉碑堂”内,这是河北境内仅存的汉代碑刻。
三公山是河北省元氏县仙翁寨村(1947年分为前仙,后仙村)的一座山。现称仙翁寨山,本地称为〃寨〃。祀三公山碑,出于后仙村仙翁寨山。白石神君碑出于元氏县苏庄村,苏庄有白石山,出白石,即石英,做玻璃的原料。两碑均为东汉碑。对中国书法艺术有重大影响。
修真观侧岩石上,到今尚存。除了汉碑之外,封龙山还存有金元以来碑碣十余通。其中金明昌三年(公元 l192年)立《封龙颂碑》是现存金代重要碑赐之一。碑阳刻《封龙颂》七绝诗一首,行书书写,每字约七、八寸,字体宽扁,行笔有飞舞之势。额篆“县宰昭勇南阳樊公题龙山记”12字;碑阴为元氏进士赵时中撰《游龙山记》,元氏王换灌书丹,东垣(今河北正定)进士鲁秉礼篆额。山北麓大公庙现存清代碑刻两通,记载获鹿县郭庄隋末义民张大宏扶危济贫、保护乡民义举和重修大公庙的历史。《禁凿胜山石记碑》现存于封龙山书院西侧,是清道光二十九年元氏知县张声劲为告示乡民严禁开凿封龙山石而刻立的。碑高 l·65米,宽约60厘米,保存完好。《封龙山新建圣像藏室记》由嘉靖柏乡县进士魏谦吉撰文,记述了元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