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62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中国近代史(下)讲课提纲
第一讲 五四运动
一、新文化运动与五四运动
1、五四新文化运动:新文化运动是中国近代史上最重要的一次思想启蒙运动和思想解放运动。时间从1915到1923年。是由陈独秀、李大钊、胡适、蔡元培、鲁迅等激进的民主主义者发动的,他们高举科学民主的旗帜,对封建专制、吃人礼教展开了彻底的批判,提出了道德革命、文学革命口号。新文化运动的主旨是国民性(精神)改造。
以1919年的五四学生爱国政治运动为标志,把新文化运动分成前后两个阶段。“五四”前的新文化运动属于资产阶级民主主义运动;“五四”后的新文化运动属于新民主主义的思想运动,宣传与传播马克思主义成为新文化运动的主流。
2、五四运动:五四运动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狭义上的五四运动是指从1919年5月4日到1919年6月28日学生爱国政治运动,即外争国权、内除国贼的学生爱国运动。
广义的五四运动包括新文化运动的思想解放运动和五四爱国政治运动。作为一个历史概念,往往把这一段历史称为“五四时期”。
思想运动和政治运动的关系:思想运动是政治运动的先导,政治运动促进了思想运动的深入和发展。
二、五四新文化运动
1、陈独秀发起新文化运动的初衷
陈独秀在1916年说:“政治界虽经三次革命,而黑暗未尝稍减。其原因之小部分,则为三次革命,皆虎头蛇尾,未能充分以鲜血洗净旧污;其大部分,则为盘踞吾人精神界根深蒂固之伦理道德文学艺术诸端,莫不黑幕层张,垢污深积,并此虎头蛇尾之革命未有焉。此单独政治革命所以于吾之社会,不生若何变化,不收若何效果也。”——《文学革命论》,《新青年》第2卷第6号。
“欲图根本之救亡,所需乎国民性质行为之改造。”
陈独秀对辛亥革命进行了深刻地反思。辛亥革命以后,开始了北洋军阀的反动统治,政治上仍然是封建专制,思想文化上则是尊孔复古、宗教迷信弥漫的逆流。资产阶级革命党人虽然进行了二次革命、护法运动,但是,民主共和的牌子还是挂不起来。
问题出在哪里呢?救亡之路又在哪里呢?
陈独秀看到了近代以来社会意识、社会心理与政治革命和社会变革处于一种疏离状态,只着眼于政治革命和社会变革,而民众的心理、意识毫不变动是不行的。政治革命不能穿透社会心理的深层而扎根民众,革命不能成功。因此,民主政治必须依赖多数国民的自觉与自动。
在陈独秀看来,问题出在人本身。是整个国民心理—精神上有病——民族精神病。要救亡,必须从医治“民族精神病”开始。陈独秀认为,要巩固共和,真正实现民主政治,“非先将国民脑子里所有反对共和的旧思想,一一洗刷干净不可。”也就是说,要进行人的“思想革命”——把脑子里的旧思想、旧观念清除干净,用民主和科学重新武装起来,彻底革除“国民劣根性”,变旧人为新人。
——如果说辛亥革命是政治革命的话,新文化运动则要开展“人的革命”。新文化运动思想革命从本质上说,是价值观念变革,就是要从根本上改变国民对传统的心理定势和麻木、守旧、盲从的精神状态,改变国民旧有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希望国民做一个具有爱国精神、有科学和民主观念的“现代人”。
用民主与科学的精神取代传统的纲常伦理精神。
近代中国社会变革和现代化运动不断深化,如果以此作为文化现象来考察,可以分为物质、制度、和价值观三个层面。相应地,近代中国社会变革和现代化运动也表现为物质层面、制度层面、心理层面 或人的现代化层面 。
梁启超在《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中说,近代中国社会变革,一开始是感到物质上的不足,于是有洋务运动;接着有感到制度上的不足,于是有维新运动和革命运动;再到后来感到在文化心理上的根本不足,于是便有改造国民性的要求。
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华民族的危难达到了空前境地。改造国民性思潮产生的原动力是拯救国家和民族危亡,革命派和改良派痛斥国民的劣根性,其目的之一就是为了唤醒国民不当亡国奴,达到民族自强。资产阶级改良派和革命派认为中国国民性中的奴性、怯懦、旁观、好伪、保守、愚昧等劣根性,无一不是封建专制主义压制和毒害人民的产物,进而呼吁中国人从长期的封建束缚和熏陶中解脱出来,去除一切封建社会染就的劣根性。
在强烈的救亡主题下,改造国民性思潮还带有很浓的反封建启蒙性, 他们通过对近代社会变革的反思意识到,要把国家推向现代化,除了必须改革国家的政治、经济制度外,还必须改造人的精神素质,疗治和重新塑造人的灵魂,把人变成人,变成具有现代文化意识的人。改造传统国民性,以铸造新民、新国魂,实现人的现代化。
2、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
①民主和科学两面大旗。1915年9月,陈独秀创办《青年》杂志,高举以民主和科学为核心的民主主义的大旗,向封建主义展开猛烈的攻击。陈独秀在发刊词《敬告青年》一文中提出的新文化运动所要达到的“六义”(自主的、进步的、进取的、世界的、实利的、科学的),实际上已把五四时代的民主与科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