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契约史上的重大遗憾.docVIP

  1. 1、本文档共8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中国契约史上的重大遗憾 一、中国契约与合同之渊源 西周时期,重要商品在买卖时,已使用契约,而且有专任官吏“质人”负责管理、监督此事。当时的买卖契约叫做“质剂”。民间买卖奴婢、牛马,兵器,珍异,凡卖价者,质剂焉。大市以质,小市以剂。”郑玄注:“大市,人民、马牛之属,用长券;小市,兵器,珍异之物,用短券。”较长的契卷称为“质”,较短的契卷称为“剂”。质、剂有官方制作,说明官方已经对市场贸易进行干预。买卖契约亦叫做“小约剂”。因广泛用于民间,所以称为“万民约”。 西周前期,土地在法律上全书周王所有。周实行“授民授疆土”有天子、诸侯、卿大夫至臣民层层分授分赐,称为井田。但是法律规定“田里不鬻”,即土地这个特殊标的物不得买卖。西周中后期,在贵族之间已发生了土地的抵押、典当,赠送,赔偿等关系,并出现了相应的契约,与上述民用质剂相应,叫做“大约剂”。如,周共王时期记载,有的贵族一年增加租地1700亩,就说明当时贵族之间已有土地租赁关系。这种契约也是先写在竹简木牍上.再折券为二,双方各执其一。然后再铸于鼎彝上,《周礼·秋官·司约》曰:“凡大约剂书于宗彝,小约剂书于丹图。”郑玄注;‘大约剂,邦国约也。书于宗庙之六彝,欲神监焉。”唐人贾公彦曰:“使人畏敬,不敢违之。” 老子《道德经》第七十九章“是以圣人执左契而不责于人。”意思是,所以圣人即使握有讨债的契约,也不向人家索取欠债。这里的“左契”是收债的凭据。春秋时代,借债时,在木板或竹板上写清借债内容,然后一分为二,债权人保存左边的一半,债务人保存右边的一半。左契,即左边的一半,即讨债的凭据。 秦汉时期,已有订立诸多调整经济关系的法律,如《田律》、《厩苑律》、《仓律》、《布金律》、《工律》、《牛羊课》等,已用文字书写契约。在政治上的契约也已初见端倪。如法律规定,官吏及其眷属不得经商。这时契约的形式虽仍为判书制度,但比原始社会的判书有很大的进步。秦时借贷已用卷书,汉仍用之。借卷之上标有物名、借数、借息、归还日期等项目,权利义务清楚。《周礼.秋官.士师》载,汉时即出现了契约的买卖法律关系。“市买为卷,书以别之,各得其一,讼时案卷正之。”卷书充当将来诉讼的证据。此时契约的形式因用途不同,分为三种:即《周礼·天官·小宰》所说:“听称责以傅别”,“听卖买以质剂”,“听取予以书契”。这就是说,借贷契约用傅别,买卖契约用质剂,授予收受契约用书契。关于傅别的形式,郑玄曰《周礼·天官·小宰》: “傅别,谓为大手书于一札,中字别之。” 刘熙《释名·释书契》。:“别,别也,大书中央,中破别之也。”关于质剂的形式,郑玄曰:“质剂,谓两书一札,同而别之。”刘熙《释名·释书契》:“契,刻也,刻识其数也。”清代孙治让对这三种判书做过这样的比较说明:“盖质剂,傅别、书契,同为券书.特质剂,手书一札,前后文同,而中别之,使各执其半札.傅别则为手书大字,中字而别其札,使各执其半字。书契则书两札,使各执其一札。傅别札、字半别;质剂,则唯札半别,而字全具,不半别;书契,则书两札,札亦不半别也。”这三种形式的判书在今存汉简中可以找到事例。 北宋时期,国家制定典卖契约式样,作为“标准契约”,由地方官府刊印,叫做“官板契纸’或“印纸”。民间缔约时,要向官府购买印纸,填写后,再投税印契。 契约大约在宋元时期,又发生过第二次大的变化,就是契尾的产生。所以这样,是由于红契之制不易防止官僚吏员侵吞契税,因之另创契尾之制。契尾就是纳契税的收据,元代叫做“税给”,一契尾分大尾与坐尾两联,大尾为收据,坐尾为存根,以备查究.此法实行后,对防止官吏贪污契税起了一定的作用。 “契约”的使用一直延续到明清民国。新中国建立后,不再使用“契约”,而用“协议”或“合同”代之,迄今仍是如此。大概是为了不再揭疼劳苦人民深受“地契”、“卖身契”之类的契约在心灵上创下的伤疤而忌讳吧。 “合同”源于魏晋以后,纸契的使用日广,判书也起了变化。傅别,质剂之制逐渐不用,合同形式在产生发展。合同形式脱胎于书契,又吸收傅别之长,发展而来.其形式是“书两札”,将两札并起。合写一个大“同”字,后来合并大写“合同”二字。每一札上都有“同”的半字或“合同”的两半字,为合券的验证。这是最早的骑缝制度,相当于现在的骑缝章的作用。 二、契约与合同的历史作用 中国契约的渊源是很早的,对促进社会商贸起到了不可磨灭的作用,非常遗憾的是仅仅在财物和商品交易上使用,没有应用于政府和政权。回首五千年,尧舜禅让至夏禹大约在公元前21世纪,禅让制度就崩溃了。夏禹不传位给贤人,而传给自己的儿子启,“天下为公”自此成为“天下为家”。其后的政权更迭,都是在白刃寒光,腥风血雨中完成的,近当代还使用棍棒、高压水龙,更有穷凶极恶者,动用了常规战争的全部武器:大炮、坦克、机关枪。“弑君三十六,亡国五十二,诸侯奔走不得保其江山社稷者

文档评论(0)

xx88606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