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隋唐五代时期黄渭洛汇流区河道变迁.pdf
( )
1997 年 6 月 陕西师范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Jun. , 1997
第 26 卷 第 2 期 Journal of ShaanxiN o rm al U niversity (Social Science) V o 1. 26 N o. 2
【历史地理研究】
隋唐五代时期黄渭洛汇流区河道变迁
王 元 林
( 陕西师范大学历史地理研究所, 西安 710062; 作者, 男, 27 岁, 博士生)
摘 要 历代各朝多重视黄河下游河道变迁, 极少注意黄河中游。中游黄渭洛汇流区河道多
游荡变化。隋唐五代时期黄渭洛三河“春以泮冻, 秋以涸冻”, 涨溢频繁, 间有摆动侵蚀。时三河河道
虽有迁徙, 但并非现今的混乱不堪, 形成今日的局面应是历史发展的结果。
关键词 黄渭洛 汇流区 河道
滚滚黄河从禹门口迤逦而来, 滔滔渭河滋润关中飘洒东行, 漪漪洛河穿越陕北蜿蜒南流,
三河浩浩荡荡交汇于潼关近旁, 使这一天险更具魅力。在北到禹门口、北山, 南界秦岭, 东临峨
( )
嵋原、中条山, 西至石川河的广大汇流区内, 黄河从禹门口至潼关 即黄河小北干流 长 1325
( )
公里, 洛河从头至洛口 即洛河下游 长 138 公里, 渭河从交口至渭口长 142 公里。近年来, 三河
江流区洪灾不断, 河道频频变迁。1993 年和 1994 年 9 月, 洛河下游发生罕见的大洪水; 1996 年
1~ 7 月, 黄河小北干流出现多次洪流; 1996 年 7 月, 汇流区渭河也决口泛溢。然而, 历史时期三
①
河汇流区河道并非如此。笔者在前文研究的基础上 , 继续对隋唐五代时期黄渭洛汇流区河道
②
变迁作进一步探讨, 并采用文献记载与实际考察相结合的方法 , 以便较准确揭示其间的变
迁, 以期对今日三河的治理有所助益, 恳请当世方家指正。
隋唐五代, 中国封建社会进入鼎盛时期。承前余波, 汇流区黄渭洛河道也日趋纷杂, 河流时
常涨溢, 沙洲也日益增多, 河道时有迁移, 曲流蜿蜒, 三河变化较以前各代更为甚之。
隋唐之际, 黄河小北干流出禹门口后, 河道趋向东南, 给西岸淤出大片肥田沃土。唐武德七
( ) ( )
年 624 , “云得臣白龙门引河溉田六千余顷”《新唐书》卷37《地理一》《关内道·同州韩城》, 既灌如
此多的田地, 不是短时间能淤出的, 应从隋代开始, 黄河已渐东移。与此相对应的是, 从汉至唐,
③
“北至峨嵋原的西北角下, 而且还应该向北延伸到河津城西北的苍头村北” , 南至汾阴睢, 由
④
于这一狭长地带的阻隔, “汾河和黄河几乎并流了几十里, 才流入黄河” 。而隋代汾阴城南迁
收稿日期: 1996- 08- 30
① 拙文《隋唐以前黄渭洛汇流区河道变迁》, 载《中国历史地理论丛》1996 年第 3 期。
② 作者曾于 1995 年 7 月至 8 月, 亲临三河汇流区作实际考察, 获得大量第一手资料。本文即是在爬罗
梳理史料与实际考察的基础上撰写而成的。
③④ 史念海: 《历史时期黄河在中游的侧蚀》, 载《河山集》二集,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1981 年版。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