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连云港市灌云县四队中学高中语文《送李愿归盘谷序》教案 苏教版选修.docVIP

江苏省连云港市灌云县四队中学高中语文《送李愿归盘谷序》教案 苏教版选修.doc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江苏省连云港市灌云县四队中学高中语文《送李愿归盘谷序》教案 苏教版选修.doc

《送李愿归盘谷序》教案1 教学目标: 1、 理解文章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子。 2、 了解序文的特点。 3、 理解韩愈当时的失意心理。 4、 对照手法运用。 教学重点、难点: 1、 作者在描述了隐士所居的盘谷的可爱的同时,反映了自己的失意心理。 2、 作者还出色地运用了讽刺的笔调。 教学方法: 诵读法、讨论法 教学过程: 一、 背景介绍: 《送李愿归盘谷序》写于唐德宗贞元十七年(801)。那时,韩愈时三十五岁正在京师赋闲。在这之前,他依武宁节度使张建封在徐州任推官。他常直言批评其上级和知己张建封的某些作法,可能不为张见容,愤然离去,等候新的调任(后授四门博士)。这是他在仕途上的一次不小的失意。《送李愿归盘谷序》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作者这时的心情。 二、 什么叫序? 《送李愿归盘谷序》是一种赠序文体。古代文人临别时,常以诗文相赠,并写序叙说赠别的旨趣,这就叫做赠序。赠序在唐代初叶开始盛行。 韩愈写的赠序,内容丰富,多方面反映了他的思想见解,艺术上也有很高成就,颇有价值。后人说他的序文。得古人之意,其文冠绝前后作者(姚鼐《古文辞类纂o序目》)。以后人们所写的赠序也有不附诗文的,内容多是赞许、勉励之词,已和序的原义有所不同,是为变体。本文末尾附有赠诗,应属前者。 三、 解题: 这篇序是送别李愿回盘谷的。当时有两个李愿,一为曾立大功的李晟之子、名将李朔之兄,此人位高品劣,与序中的李愿迥异,不可能是他。另一人系隐士。韩愈曾有《和卢郎中送盘谷子诗序》一篇,所谓盘谷子即指在盘谷隐居的李愿。这篇序把盘谷这一地名写在题目上用意是强调李愿的去处。在韩愈写的三十多篇赠序中,题目上标有地名的比较少见;本文一开头就从盘谷地名写起,跟题目用意一致。 四、 检查预习: 1、 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藂茂( )鲜少( )旄( ) 才畯( ) 便体( )轻裾( )黜陟( )趑趄( ) 2、 检查课文的朗读情况 五、 课文分析: 1、 盘谷是一个什么样的地方? (明确:盘谷在太行之阳。泉甘而土肥,草木丛茂,居民鲜少。写出了盘谷的富饶、美丽和幽静的环境,韩愈的友人李愿就住在这里。) 2、 文中描绘了哪三种人?作者对他们的态度是什么? (明确:第一种人是所谓遇知于天子、用力子当世的大丈夫。这种人利泽施于人,声望极高;进退百官,而佐天子出令,权势极大;武夫前呵,从者塞途,垣赫一时;喜有赏,怒有刑,一切以自己的好恶为转移;道古今而誉盛德,入耳而不烦,喜欢听阿谀之词;粉白黛绿者,列屋而闲居,姬妾成群。这些描写,使那种身居高位、依仗权势、穷奢极欲的官僚的形象,跃然纸上。 第二种人是另外一些不遇于时的大丈夫---隐者。这种人既穷也闲,但他们能欣赏大自然的美景,食用大自然的赏赐,过着无拘无束的生活。这种人 的想法是与其有誉于前,孰若无毁于其后;与其有乐于身,孰若无忧于其心,他们与世无争,超然物外。这是十足的隐者之风。这是李愿心目中的正人,他也是这样在做的。 第三种人,是那些钻营之徒。他们伺候于公卿之门,奔走于形势之途,钻营吹拍,非常忙碌。他们进出权贵门第时的情状是足将进而越趄,口将言而嗫嚅,可笑复可怜,丑态毕露。这些人不怕秽污,不怕刑罚,只图徼幸于万一。死不回头。这是李愿直接抨击的对象。 李愿说的这三种人,实在只是两类:一类是已在高位的权贵和正向权贵拚命挤入的趋炎附势者,换句话说,就是已得志和尚未得志的小人;另一类则是鄙视这些小人的隐士,他们才是真正的大丈夫。 3、 文章最后一段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 (明确:是作者听了李愿这番谈论之后表示的赞叹。作者是用一首古体诗来表达的。这首诗唱出了隐士所居的盘谷的可爱。它进一步描绘了盘谷的土地肥沃,盘谷的泉水可以洗濯,可以游玩,盘谷的地势险阻而幽深。结尾的三句话膏吾车兮秣吾马,从子于盘兮,终吾生以徜徉,表达了作者也想归隐的愿望。) 六、 总结课文。 1、 构思是独特,别开生面的。 本文未对送别者李愿的事迹作任何介绍,也未对李愿的行为给以直接赞美。只是引用了李愿的一大段话。对李愿的话,作者是称赞的,但也只用了一个壮字来赞叹。作者所要表达的中心思想,全在于李愿的那一段话之中。作者借别人的话当作自己文章的主体,用别人的思想当作自己文章的主题,是别开生面的,构思是独特的。作者并不为习俗写法所限,而是突破了传统的格局和表达方法。这就是作者的创新。 2、 善于运用对照的写作手法 作者在写遇于时的大丈夫时,突出了权势和声威的炙手可热和不可一世;写趋炎附势的人时,突出了他们伺候公卿、奔走权贵的胆战心惊和可叹可悲。这是一组对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dkgsmg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