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陕交通.doc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川陕交通.doc

途经汉中的川陕交通道概说 [摘要] 汉中地处秦蜀之间,自古以来就是中原与西南交通的必经之地,在中国的交通史上具有重要地位。途经汉中的川陕交通道主要计有陈仓道、褒斜道、傥骆道、子午道、金牛道、米仓道等六条之多,了解这六条交通道的历史沿革及发展变化,对于理解汉中在关中到巴蜀的交通中的地位非常必要。历代的战争均向我们表明,作为政治中心的关中,对于经济和政治均具有天然独立性的巴蜀的控制,必须经由汉中得以实现。而此种交通模式,直到今天仍在不断发展。 [关键字] 汉中;交通; 汉中史称“天汉”,地处秦蜀交通线上,自战国以来一直是形胜之地,为历代兵家必争。其地北横秦岭,南拒巴山,又有汉江流径。在中国历史上,大凡南北分裂之局,汉中都是各个政权的聚兵屯粮之地,盖其地势易守难攻,汉高祖、宇文泰皆因得汉中而得天下,唐德宗更因李晟之言,据汉中而平朱泚之乱,南宋亦借此以抗击金兵和蒙古的入侵,可见汉中确关乎历代的兴衰治乱。 一、五条交通道 欲了解汉中历史地位之重要,必须先了解其内外交通。此地交通要道甚多,计有六道:陈仓道、褒斜道、傥骆道、子午道取道关中;金牛道、米仓道可抵巴蜀。其中米仓道南循涔水河谷,越过米仓山,复沿南江河谷至巴中县,人多经其达重庆[1]。重庆古为巴国都城,其地位逐渐为成都取代,故在此不对米仓道做专门介绍。 陈仓道 陈仓道,人称故道,须先至兴州顺政郡(今略阳),经故道县(今凤县),到达陈仓(今宝鸡),再折向关中,即汉高祖取北上三秦道[2]。此路绕行陇西,距离最长,但道路易行,所以经常使用,明清时的川陕官道——连云栈道,亦取道凤县、陈仓,仅以褒河栈至凤县取代过略阳一段,皆因此路易行的缘故。《史记·河渠书》有汉人比较陈仓道与褒斜道交通的记载: 其后,人有上书,欲通褒斜道,及漕事。下御史大夫张汤。汤问其事。因言抵蜀,从故道,故道多坂回远;今穿褒斜道,少坂,近四百里。而褒水通沔,斜水通渭,皆可以行舟漕。漕从南阳上沔入褒,褒之绝水至斜,间百余里,以车转,从斜下下渭。如此,汉中之谷可致,山东从沔无限,便于砥柱之漕。且褒斜材木竹箭之饶,拟于巴蜀。天子以为然,拜汤子昂为汉中守,发数万人作褒斜道五百余里。道果便近,而水湍石,不可漕。 褒斜道虽然比陈仓故道近四百余里,但水流湍急,难于行船,两岸夹水,山势险峻,只能修筑栈道。而栈道屡屡毁于战火,故道又便于快速行军,易于奇袭,因此故道在军事和交通上一直具有重要意义,国民政府时期修建的川陕公路,即以连云栈道为基础。 褒斜道 褒斜道得名于褒、斜二水,两条河道都发源自秦岭,褒水沿南麓而下,流向东南,直抵褒城;斜水沿秦岭而下,流向东北,直抵眉县[3]。《广志绎》卷之三《江北四省·陕西》: 自秦入蜀有三谷、四栈道。三谷者,其西南曰褒谷;南曰骆谷,从洋入;东南曰斜谷,从‘骆谷,傥谷同一谷;褒谷,斜谷同一谷。’非是。 将褒斜道裂为两谷。实际上,褒斜古道如上所述,经褒、斜二水川道而成,自褒城北至郿县,东到长安。而唐代因关中事变,君主四幸巴蜀,多次走长安—盩厔—郿县—陈仓—梁泉(今凤县)—褒城—兴元一路[4],此条道路逐渐取代褒斜古道,被称为褒斜道或斜谷道,至明、清,又被称为连云栈道,褒斜古道此时已阻塞不通。故王士性错以其为两谷。 关于褒斜道最早的记录,可见《华阳国志》卷三《蜀志》: 周显王之世,蜀王有褒汉之地,因猎谷中,与秦惠王遇。惠王遣金一笥与蜀王,王报珍玩之物。……周显王二十二年,蜀侯使朝秦。秦惠王数以美女进,蜀王感之,故朝焉。 《舆地纪胜》卷一八三引阚駰《十三州志》:“蜀王从卒数千余出猎于褒谷西溪。惠王亦猎于山中。”可见褒斜谷交通在战国时已经开始。 刘邦之国,为防备诸侯且示无它意,烧毁了褒斜栈道。西汉中叶,以通山东漕运又重新修筑[5],《广志绎》卷之三《江北四省·陕西》感叹:“其褒、斜二谷俯黑龙江,咸乾滩乱石,不知汉张汤何以欲转漕于渭,岂古今陵谷星渊至是?”实际上古今陵谷未必有很大改变,彼时亦因水流湍急无法行船,未能达成漕运目的。但这项工程完成了褒斜栈道的修建,全长五百余里,使汉中到长安的交通更加方便快捷。 东汉至三国间,羌族屡有叛乱,褒斜道多次被叛羌毁坏,至顺帝到献帝间,经历了多次兴废,因此又修复子午道东避羌祸,汉魏时期,褒斜道和子午道可称交替兴废。[6] 汉中及褒斜道在军事地理上的重要性集中的体现于三国时期,诸葛亮以汉中作为其北伐根据地,多次由褒斜谷进兵欲夺关中,曹魏也屡屡派兵由斜谷出击,此条通道成为一重要战场。蜀汉与曹魏两大政权为了争夺对褒斜道的控制权,都对谷内栈道进行了修缮,以便士兵调动和粮草运输,《三国志·魏志·王肃传》: (太和)四年,大司马曹真征蜀,肃上疏曰:“前《志》有之,‘千里馈粮,士有饥色,樵苏后爨,师不宿饱’,此谓平涂之行军者也。又况於深入阻险,凿路而前,则其为劳必相百也。今又加之以霖雨,

文档评论(0)

snj01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