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五一黄金周,想说爱你不容易.doc
五一黄金周,想说爱你不容易
摘要:1999年,国务院颁布了新的《全国年节及纪念日放假办法》,每年国庆节、春节和五一三个长达一周的“黄金周”走入人们的视线,由此掀起的“假日经济”成为我国经济生活的新亮点。随着长假制度的实行,“黄金周”的弊端逐渐显现,建议取消的呼声不绝如缕。
十年之后,2009年,我们再次回到了起点,迎来了第一个“缩水”了的五一节假日,由于五一休假由原来的3天缩短到1天,“五一黄金周”已成为历史。不过该方案出台不久,也是众说纷纭,不少地方又出现了恢复“黄金周”的声音,重庆等地甚至已向国家旅游局正式提交申请。
五一黄金周的“当存当废”,并不意味着一个简单的轮回,在它背后,实则是体现了人们对假期经济思考的理性回归:我们需要的究竟是着眼于经济收益的“黄金周”还是着眼于劳动者休养生息的“黄金周”?从当初的全民拥护到现今的饱受争议,“黄金周”制度究竟问题何在?改革的出路何在?如何才能更科学合理地配置放假和休闲?
黄金周诞生背景
黄金周诞生于1999年,其产生背景主要有两点:一是刺激消费,拉动内需。1999年时值东南亚金融危机结束不久,国内经济内需低迷,通过黄金周长假这种新兴的休闲方式,刺激公众的休闲、度假需求,成为当时最优的一个选择。二是保障公众的休假权利。正如一些专家指出的那样,“黄金周”制度虽然是一种带有强迫性质的休假制度,但它能够有效地保证普通工人、办事人员及农民工享受七天的假期。一旦没有了这种强迫性,那么毫无疑问,在劳工和资方力量还很不对称的情况下,所谓的休假只会停留于口头。
在此背景下出炉的第一个黄金周——1999年的国庆节的确让商家和旅行社尝足了甜头。人们不约而同地将旅游作为享受七天长假的首选方式。据统计,七天内全国出游人数达2800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超过140亿元,而这仅仅是个开始。在国务院相关旅游部门的协调带动下,黄金周假期进入了有组织的阶段,不断刷新的经济统计数字也催生了“假日经济”这一概念。除2003年因非典取消的“五一”长假外,截至到06年10月,全国累计出游14.06亿人次,实现旅游收入5708亿元人民币。
黄金周还有多少含金量?
节节攀升的假日经济统计数据另有关部门和众多商家欣喜不已,然而“黄金周”暴露的问题也逐渐展现在人们面前。汹涌的人潮、拥堵的交通、供不应求的住宿、超负荷运转的景区、突击性的集中缴费、混乱的旅游物价、防不胜防的安全隐患等等,这些伴随“黄金周”而来的负面效应,降低了休假质量,使越来越多的人们开始感到厌倦,并质疑:“黄金周”究竟还有多少含“金”量?
黄金周“花钱买罪受”
“五一”黄金周来安徽旅游的杨先生跟着一旅行社到黄山等几个著名风景区游玩了一圈,几天玩下来,唯一的感觉就是累,特别累。他说,跟着旅行社旅游,所到景区人太多,想好好照张照片都难,更别说体味当地风土人情了,而旅行社安排的时间又很紧,只能是走马观花了。
有此感受的并不是杨先生一人。很多旅游归来的人都抱怨景区客流量太大,人潮拥挤,“除了人还是人”,景区宾馆餐饮价格贵的惊人,服务质量差,他们共同的感受就是“花钱买罪受”。几天下来,不仅身心没有得到放松,反而徒添几分烦恼。不仅如此,由于打乱了日常作息时间、流动人员过多导致空气不畅等因素,黄金周过后到医院看病的人突增等报道也常见诸报端。而除了健康受损外,“心理疲惫”症状在长假后需相当长一段时间才能得以恢复。
黄金周成了“宰客周”
各旅行社的集体调价,被媒体称为黄金周前的“大跃进”。此外,商场虚假宣传促销、餐饮掺杂使假……各种招数使“黄金周”扣上了“欺客周”、“宰客周”的帽子。比如2006年5月4日傍晚和夜间,华山景区突降暴雨,山上气温很低,个别经营单位哄抬物价,大衣租金最高涨到了200元一件,是平时的10倍,还对前来避雨的游客每人收取20-30元的避雨费,引起游客强烈不满。此类靠宰客做一锤子买卖的做法在黄金周里并非仅是个别商家。如果任由利用黄金周宰客欺诈行为泛滥,最终将使黄金周的“含金量”大打折扣,消费者与商家的“双赢”局面也就会变成“双损”。
“黄金周”景区不堪重负
来自全国假日办的消息,在2006年五一黄金周期间,本已趋缓的国内旅游又出现“井喷”现象,相当多的景点游客超过最佳接待量的100%,更有甚者高达300%。在此压力下,于是出现了在河南省云台山风景区,当地政府不得不在进入景区的道路上设置“劝阻站”,希望人们不要进入景区的现象。鉴于目前我国在旅游路线、交通路控、景区接待、订票订房等方面的信息化条件都比较落后,已有的信息也欠完善和准确。一方面,大量的车流、人流涌入景区,对景区生态环境造成了极其严重的破坏。另一方面,即使可以成行的景区也大多是游人摩肩接踵,严重损害了旅游质量。而对于旅游业从业者来说,要解决“黄金周”期间旅游资源供不应求的矛盾,就必须大力开发旅游资源,增建宾
原创力文档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