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北京一词的由来.doc
北京一词的由来
历朝历代都将北京视为重镇加以治理和保护,并不断改变着它的名称。有人统计过,北京城的各种名称达六十多个。北京地区上古时称幽陵,夏朝时称冀州,周朝时称蓟,春秋战国时是燕国的都城,故称燕京。秦置广阳、渔阳,西汉设幽州,东汉为广阳、蓟县,北魏称燕都,隋改涿郡,唐改称范阳。辽建都在上京,把这里作为陪都称幽都,也称南京。金朝称中都,并对其进行了扩建。这是北京八百余年建都史的开始。元朝时称大都,这时的北京城已是一个相当繁华的大都市了。马可?波罗在他的游记中曾对大都做过详细描述。北京作为全国的政治中心也由此开始。明朝建立后,朱元璋将首都定在南京。后朱棣从他侄儿手中夺得政权后,将首都迁到这里,故称北京。明朝时,还一度称北京为京师。清朝也建都北京,并沿用了明朝的名称。民国建立之后仍称北京。1928年改称北平。北平这一名称是国民党四大家族之一的陈立夫提议改用的。1949年,新中国成立,又将北平改为北京。
折柳相别是一种怎样的习俗
在古代,当亲朋好友一旦面临分离,送行者总要折一支柳条赠给远行者。
这就是折柳相送的习俗我国“折柳送行”的习俗最早见于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里的《小雅;采薇》:“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北朝乐府《鼓角横吹曲》中有《折杨柳枝》,歌词是:“上马不捉鞭,反拗杨柳枝。下马吹横笛,愁杀行客人。折柳相别除了是古诗人和词人表达自己的离情别绪的一种方式,更是一种古人的情感符号和颇具中国特色的文化意象,更是一种高雅风尚和诗歌主题。“折柳”一词寓含“惜别”之意 。柳树又称小杨或杨柳,“柳”谐“留”音,可以表示挽留之意,赠柳表示留念,一为不忍分别,二为永不忘怀。
我国车辆靠右行最早使于什么时候
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之后,美国汽车大量进入中国,上海的马路上也充斥着国汽车由于美国的交通规则规定车辆靠右行驶,汽车是“左驾”车方向盘在驾驶室左侧,靠左行驶不利于观察路况,以致交通事故不断。于是,当时的国民政府
大栅栏的由来
始建于明永乐18年。大栅栏街原称廊房四条,距今已有近500年的历史。东起前门大街,西抵煤市街,全长近300米,街道狭窄, “大栅栏儿”、两侧店铺、商号麟次栉比,终日人流于此,热闹非凡。多家独具经营特点和代表性的老字号店铺同仁堂国药店、马聚源帽店、居八大祥之首的瑞蚨祥绸缎皮货庄、内联升鞋店、 南豫丰烟店、天惠斋鼻烟店、长和厚绒线铺、张一元茶庄、步瀛斋鞋店等大栅栏街京师之精华尽在于此,热闹繁华,亦莫过于此,繁华市井何处有,大栅栏内去转游的美誉。在北京这地方说起同仁堂药店,那是人人皆知,无人不晓。吃五谷杂粮哪有不生病的?生了病就要吃药,吃药又都想吃点儿好的,于是就想起同仁堂来了。同仁堂是北京著名的老字号药店,历史十分悠久。乐氏宗谱记载乐姓祖籍浙江宁波,乐良才于明朝永乐帝朱棣迁都之际,。乐良才为来京后乐氏宗族的始祖,原是一位走街串巷行医卖药的铃医,来京后仍操此业,其后世子孙一直继承其铃医衣钵。清初(1669年), 乐氏宗族乐显扬当上了清太医院吏目结束了祖传铃医生涯,于康熙八年创同仁堂药室。后世存在北京大栅栏同仁堂的一块老匾成了这段历史的见证,故立匾时的康熙八年(1669年)应为同仁堂始之时,乐显扬北京同仁堂之祖。北京同仁堂乐家老药铺,都是由乐氏家族为主要铺东和经营者,并且始终掌握着同仁堂关键的制药技术“祖遗共有”世代经营的药店。年青来京在崇文门外瓷器口荣泰茶庄学徒。后在花市摆茶叶摊,很好这些说法大部分都是民间传说,有待于考证。
瑞蚨祥蚨祥为万蚨祥孟鸿升,他以经营土布开始,济南府章丘县旧军镇人。孟鸿升瑞蚨祥旧京城“八大祥”之首。北京城流传多年的歌谣生动瑞蚨祥“头顶马聚源、身穿瑞蚨祥、脚踩内联升”蚨祥此名的由来也十分有趣,《搜神记》《搜神记》青蚨还钱的典故,说当时有一种神虫,叫“青蚨”。它每次生一子必依草叶,就是在草叶上甩子。等小青蚨长大以后,它每次飞到哪里去,它的母亲肯定都知道。后来人家就说这么灵验吗?古人就把母亲的血涂钱八十一文,孩子的血涂钱八十一文,统统放到市场上去流通。那钱滚滚的都回来了,皆复飞归。可见这个老字号创业初始就是有着相当深厚的文化底蕴
荣宝斋浙江人用其在京做官的俸银开办了一家小型的南纸店。那时琉璃厂内最出名之南纸店,首推松竹斋,承办官卷、官折而得名。松竹斋对于每一白折必经十数人之手拣选而得,稍有微细之墨迹即打入残货推内,故其价比较他铺昂贵半倍有奇。后因经营困难,这时的店主人为了将这个信誉卓著的老店维持下去,下决心弃旧图新、改变面貌。清光绪二十年(公元1894年),将店名改为“荣宝斋”,劝”以文会友,荣名为宝”之意,并请当时著名的大书法家陆润庠(清同治状元,曾任国子监祭洒)题写了“荣宝斋”的大字匾额。后荣宝斋又以其绝技“木板水颖闻名中外。木板水印是中国特有的一种古老的手工印刷技术,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