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建筑作品著作权保护.pdfVIP

  1. 1、本文档共3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FoRuM ————_丌建筑论坛ARcHITEcTuRE 四.建筑学专业研究的适度变化 浅论建筑作品著作权保护 以上所讨论的内容暗含了2个重要的提示。第一,不仅因为这 是一个急剧变动的社会,建筑师个人的日常经验随时可能失去有效 性,而且建筑设计活动有着其结构复杂的一面,它由异质人群组成 临时性群体(比方说以前未曾谋面的建筑师与开发商),在群体各方 的连接中存有错综复杂的多重关系和社会资源,时刻都嵌入在具体 的建筑设计活动的过程当中。因此“欧陆风”现象具有深远的建筑 实践的世俗化意义,其间充盈着大量的理论话题以及有待开发的价 覃应南秦莺莺 值内存。几乎可以断定,任何一位从业建筑师均会在各自实践中产 生或明或暗的经验感受和意义体认,但这只不过是建筑师作为建筑 l蔓/扶法律构角度,对建筑作品.建筑作品著作权构概念进行了 设计活动之当事人的实践性意识及其分析解释而已。如果建筑师要 裁析.并探讨7建筑作品的著作权保护蓖囝.建筑佧品著作投保护 真正成为社会中的建筑问题的权威专家,拥有更大、更广泛的决策 的适甩条件等内容。 权和影响力,那么建筑设计活动所关涉的种种方面就必须在理论研 关II嗣/建筑作品建筑作品著佟投著佟权保护 究中得以实施有效转换和有效安置,可以这样说,“处处留心皆学 A盼7剐c砌缸硼咖巧h峙赫即盯种奶聊舭c伽c唧曲D甜 口砌妇咖脚wo如册d妇郇州g^t且唧fD船舭J唧PD,叩P)卅咖- 问”,我们不能仅仅一味停留在学科固有的壁垒中,而是应该赋予 魄扣r口删觇枷谢M懈出硎d舭c0删i砌n口,卿“∞d矾. 学科研究以极大的世俗化关怀。 倒冲,D席吲^枷i舰m加f w慨 wD旭C叻,fg耵可口枷讹cm阳f 第二,借用吴良镛先生的话——“现代建筑学的发展处在十 cD删d略 字路口¨),学科将遇到有关未来发展的一系列重大决策问题。我 们只有创造性的放大建筑学专业研究的范围,才能使得学术在今天 高度专业分工的社会生活中具有指导意义。本文推展出以下可供未 来研究的问题作为本文的结束: 1.学科功能。总体而言,目前中国建筑学的学科功能偏向于2 个方向,其一是向全球化的市场提供服务,其二是学科本身与国际 接轨。但是学科发展的基准点应该着重何者?怎样着重?是否以统 一的形式一律扶持?谁来做出决定? 2.目标评价。建筑设计动用了公共的社会资源,我们应该采取 什么方式和标准对建筑以及建筑活动做出评价?谁来评价?如果资 源有限,怎样选择目标定位?需要何种机制? 3.创造力的产生。建筑是人们在具体时空情境中的社会互动的 产物,那么在建筑设计过程中产生创造力、提高质量、优化效率的 条件和背景以及机制究竟是什么? 4.成果转移。通过什么途径才能将学科的研究成果顺利转化并 投入建筑实践?阻碍因素为何?发达地区的学科成果如何向中国流 动? 5.发展步伐。究竟是学科发展带动建筑实践,还是后者推动和 刺激学科发展?如果二者互为促进,相得益彰,如何在二者之间分 配资源? 6.学科发展的度量预测。我们怎样采取手段以便有意识的监控 和预测学科的未来发展变化?● (本文的撰写得益于导师庄惟敏先生的悉心指导,在此致谢。) 注释 1)本文关于3个层面及其关系的结论,是在分析大量的批判“欧陆风”现象的 文章基础之上得出的,总结了以往“欧陆风”研究的共相,具有概括性和一般性。 2)为了便于分析,本文在此只阐述从实践到理论研究阶段的“转换一安置”过 程。更全面的内容请参考:叶启政,“理论一实践’的转型与安置:知识

文档评论(0)

朱海龙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