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如水镜、轻如罗绢”而誉满全国,远销海外。.doc

平如水镜、轻如罗绢”而誉满全国,远销海外。.doc

  1. 1、本文档共7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平如水镜、轻如罗绢”而誉满全国,远销海外。.doc

平如水镜、轻如罗绢”而誉满全国,远销海外。 万载夏布生产工艺 原料 每年收麻3次,收麻取其茎杆之皮,用刮刀打去表皮,皮中白色纤维,即为夏布之原料。产于5月的叫春麻,品质最佳,大部分用于织造细白布;产于7月的叫月麻,品质较差,可制中等细白布;产于10月的叫秋麻,品质最劣,用以制粗夏布。 织造 夏布制作分为经纱、检梭、过扣、剔布、织布、包装等工艺。其中以剔布、织布为难。经纱、剔布者多为男人,织布者为女人。 夏布产销 明代,全县约70%的农户从事或兼营夏布生产,县城经营夏布的商号上百家。 ——吴宗慈:《江西近现代文献资料汇编·江西明清两代之民族问题》 清代,万载有1000多家作坊从事夏布生产。《万载县志》(道光版)载,万载夏布“嫩白匀净,通行四方,商贾幅辏”。光绪间,阔幅夏布年产万卷左右,狭幅夏布年产5~6千卷,行销江苏、浙江等省。 民国时期,万载“境内乡镇如大桥、潭埠等处,昔处每年出产夏布常达万余卷(一卷平均23匹)之多。”(1938年金陵大学经济系《豫鄂皖赣四省农村经济调查报告》)。1919年以前,县城辛家幼房祠、王家祠、李家祠、信顺行、信义行、信通行、全大行、元大行等十余家行班,将夏布用民船运销粤、苏、皖、浙及南洋、朝鲜等地。窄幅夏布由各地商家来采办,活动于苏、浙、皖各大埠的有丰祥、永厚福、德源、宜丰厚、永余祥等30家。 建国后的1956年,全县夏布生产个体达300余户,织机300余台,总产量为5.29万匹。 仙源表芯纸——富源之本 历史状况 特色 万载生产的表芯纸,色淡黄,纤维细长,质嫩性韧,洁净,厚薄均匀,耐拉性好,吸水性强,久负盛名。明正德版《袁州府志》载:“万载所出,视它地为良。”古时,纸为万载富源之本,清同治版《万载县志》载:“万载生产三大宗,纸为最。” 原料 土纸之原料为毛竹,砍竹做纸,俗称“下青山”。因地而异,有“当年”、“背年”之分。如属当年,鲜竹必在小满前砍倒,砍下之鲜竹劈开成段,破成片状,长约2米,名曰:“竹纹”,故有“竹纹不吃小满水”之说。 工序 斫竹备料——洗料排污——剔料除青——踩料成泥——落槽散沙——过栅拉筋——调制胶水——履帘压纸——榨干水分——焙纸烘干——装纸成形 生产规模 清朝 万载纸业鼎盛。光绪间,每年生产表芯纸10余担,芜湖、南京、上海等皆有行销。《袁州府志》载:万载表芯纸“通行南北,商贾皆聚”。清末,全县专营土纸之商行,大小数十家。其中,两大纸商资源颇巨,名扬数省,一是号称“船市表芯”的高村辛茂堂纸行,每年进购达8万担,以武汉为集散地,销往安徽、河南、河北、北平等省市,出口朝鲜;二是号称“桥市表芯”的桥瑞丰纸行,每年进购达7万余担,以南昌为集散地,山东、江苏、上海等省市,出口香港、澳门及东南亚国家。 民国 1921年至1926年全县有纸槽1500余个,年产表芯纸多者9万担。 建国后 1985年土纸产量3.2万担,产品销往南昌、景德镇、江苏、上海、安徽等省市,远销新加坡、日本等国家和地区。 万载花炮制作工艺 通栏:花炮之乡的爆竹庙 爆竹声中旧岁除 总把新桃换旧符 文献:唐《骇闻录》载:“李畋居山中,邻人仲叟家,为山魈所祟。畋令旦夕于庭中用竹置火中,鬼乃惊辟,至晓寂然安贴。”李畋是袁州萍乡县上栗麻石人。清光绪十年(1884)株潭街布仔上会场坪东南侧,由株潭竹业建有“爆竹庙”。庙内立有“爆竹祖师”李畋镀金木雕全像。 旧时生产规模 株潭较大的爆竹庄有集大和、瑞昌和、刘长兴、罗启福、丁保成、黄永兴、汤吉升等商号。除销本省外,还销往广东、浙江、汉口等。 传统制作花炮工艺 关于爆竹生产工艺,民国《万载县志》有载:“爆工甚琐细,硝磺、引线、本纸、色纸,成于他人而资以制造。开纸、裁纸、修筒、箍筒、护筒、封筒、开筒,以至于蓄销,洗硝、合硝、舂硝或磨硝、晒硝或炒硝,进而打土、装硝、塞土、紧箍、钻孔、裁引、松箍、扎引、结边混合而成。”大概经数十番之手而始成。 樟树药俗 通栏:药不到樟树不齐 药不过樟树不灵 药市源流 三国名道士葛玄开创樟树药业行动先河 南北朝时期的淦阳“药墟”(今三井巷)逐步形成 宋以后,北方的药材炮制技术流入清江镇,药材集散与药材制作同步发展 明代,川广药商“百里环至,肩摩于途”集于樟树遂有“药码头”之号,驰名朝野 清康乾年间,“商民乐业,货物充盈”,药市空前兴旺 清光绪十三年,樟树药村行铺集资公建三皇宫,作为药商的活动中心,后来逐渐成为药商组织的代称 组图:明代药墟碑 老字号药行 樟树药史上,全盛时有行、号、店、庄近200家,老字号药行有大源行、金义生行、隆泰行、志祥和行、庆隆行、德春行、聂忆和行、乾元隆、金泰隆、恒义隆、茂记、德生源、德盛全、协盛全、济生堂等。近代以黄庆仁、长春亨誉最高。 药材制作 文字:樟树自葛玄采药炼丹开创制药活动

文档评论(0)

ltc111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