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明清文学资料.docVIP

  1. 1、本文档共4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部分名词解释 诸宫调:一种讲唱文艺形式,是在鼓子词和赚词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1)指取同一宫调的若干曲牌联成首尾一韵的短套,再用不同宫调的短套联结成长篇的说唱体文学形式,(2)由韵文与散文两部分组成,采用歌唱与说白相间的方式演说故事,基本上属于叙事体。(3)但它的唱词中有接近代言的成分,对戏剧艺术的发展有重要影响。 诸宫调的代表是《刘知远诸宫调》和《西厢记诸宫调》。 楔子:元杂剧四折以外所增加的独立段落。篇幅短小。一般放在剧首,有时也用在两折之间,衔接剧情,类似现代戏曲中的过场戏。 小令:又称“叶儿”,一般是独立的单只曲子,它是散曲中最早产生的体制,是由民间小唱、唐诗宋词发展而来的. 小令包括“带过曲”、“重头小令”。 套曲:也称“套数”、“散套”,由同宫调的三支以上只曲组成,也可以“借宫”,一般套末应有尾声,全套必须一韵到底。曲的出现是对词的一次重大变革。曲的对仗有“合璧对”、“鼎足对”、“连璧对”、“连珠对”、“扇面对”等。 南戏:南戏又称南曲戏文,原是宋以来南方浙、闽一带用村坊小曲演唱的民间小戏,它在形成和发展过程中吸收了大曲、诸宫调、滑稽戏等民间说唱伎艺,以及宋杂剧表演故事的形式,开始又叫“永嘉杂剧”或“温州杂剧”。元朝统一全国后,在南北文化交流中,又受北杂剧影响,逐渐成为一种成熟的戏剧样式。 《永乐大典戏文三种》:今存《永乐大典》中所收的三个元代南戏戏文,即《张协状元》、《宦门子弟错立身》、《小孙屠》三种。它们在艺术上虽然粗糙,但就其性质来看,已经是成熟的戏剧文学。所以,在戏剧史上,它们有着不容忽视的价值。 酸甜乐府:元后期散曲作家贯云石号酸斋,徐再思号甜斋,时人称其散曲为“酸甜乐府”。酸甜乐府多写逸乐生活以及男女恋情,题材比较狭窄,讲究雕章琢句,对仗工整。 南戏中兴之祖:对元末高明《琵琶记》的誉称。语见魏良辅《曲律》。《琵琶记》随后于《拜月亭》,但它的问世标志着南戏的成熟和定型,为南戏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对南戏诸腔的影响也极为深远,故称“南戏之祖”。 元末四大传奇:又称“四大南戏”。是元末明初的《荆钗记》、《白兔记》、《拜月亭》和《杀狗记》四部南戏作品的并称,简称“荆刘拜杀”。说见王骥德《曲律》。 元诗四大家:指虞集、杨载、范梈、揭傒斯,他们都是元大德、延祐年间才活跃于文坛的作家,因有文采而被选入翰林院,在京师成为士人向慕的著名人物而称誉诗坛。尤其是虞集,在元中期文坛名声最大。 公安派:公安派是李贽的文学革新思想在诗文领域的突出表现。由于代表人物袁宗道、袁宏道、袁中道兄弟三人是湖北公安人,所以被称为“公安派”。三人中以袁宏道最知名。其诗歌主张是:A不拘格套,独抒性灵。B反对道统对文学的控制,强调文学自身的价值,要求诗歌创作脱离“理”的束缚而自由抒发个人真实性情,表现个人生活欲望。C认为诗歌不能墨守成规,应不断创新。 虞山诗派:在钱谦益的影响下,在其家乡常熟产生的诗派,主要成员有冯舒、冯班、钱曾、钱陆灿等人。冯班为其代表人物,他论诗有独到之处,诗歌也有个人的面目和特色,并以标榜晚唐李商隐而自张一军,势力颇大,使虞山派“诗坛旗鼓,遂凌中原而雄一代”,后来的吴乔和赵执信可说是虞山诗派的馀波涟漪。 《四声猿》:指明代徐渭的四部杂剧。它们是《渔阳弄》、《雌木兰》、《女状元》、《翠乡梦》。四剧独立,合为《四声猿》。王骥德《曲律》评这四个短剧“高华爽俊,浓丽奇伟,无所不有。称词人极则,追躅元人。”(“四声猿”语出郦道元《水经注》:“猿鸣三声泪沾裳”,鸣四声则更属断肠之歌。) 台阁体:“台阁体”主要流行于明代永乐至天顺年间。这一文体在任职台省馆阁的上层官僚间形成,代表作家“三杨”,杨士奇、杨荣、杨溥,采用的文体以诗歌为主,兼及散文,容以粉饰太平,歌功颂德为主旨。应用范围多属应酬、题赠、应制、颂圣。诗歌风格雍容华贵、典雅工丽。这一文风标志着明代文人的独立人格已经被统治者彻底摧垮,他们甘心以摇尾乞怜之姿态去换取自己的生命安全和社会地位。 茶陵诗派:茶陵派因其领袖李东阳为湖南茶陵人而得名,成员谢铎、张泰、陆代、邵宝等人。他们论诗主张宗法杜甫,针对台阁体平冗委琐的风气,李东阳提出诗学汉唐的复古主张。虽未尽除台阁遗风,却首开复古运动的先河,他们的诗歌成就不高,但在明代诗歌发展史上占有一定地位。 昆山腔:明中叶以后流行的传奇唱腔,主要有四大声腔,即海盐腔、弋阳腔、余姚腔、昆山腔。明嘉靖间,戏曲音乐家魏良辅以昆山腔为主,把弋阳、海盐等南区诸腔以及北曲声腔熔于一炉,加以提炼,集中了南北曲的优点,形成一种轻圆舒缓、轻柔婉转的新型声腔。这种新的昆山腔(也称昆腔)遂流行南北,独霸剧坛,至今仍流传大江南北。 临川派:因代表人汤显祖是临川人而得名。他们从剧本的立意构思到曲词的风格熔铸,都刻意模仿汤显祖的剧作。戏曲史上称之为玉茗堂派或临川派。通常认为这批剧作家

文档评论(0)

bm5044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