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批评史.ppt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中国文学批评史 主讲人:赵婧 儒家的文学观 孔子以“诗教”为核心的文学观 孔子的文学思想以“诗教”为核心,强调文学要为政治教化服务,认为文学是以仁义礼乐教化百姓的最好手段。他的文学思想是和他的哲学、政治、伦理、道德、文化、教育思想紧密联系在一起的。 孔子以“诗教”为核心的文学观 其一,主“仁”,孔子学说以“仁”为核心。 《论语》中出现“仁”109次。 “仁者爱人” “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 这种以仁为中心的重民、重人道的思想,后来就逐渐发展为孟子的“仁政”、“民本”思想,古代文论中重伦理道德批评,由此生发。 其二,重“礼”。礼是行为规范。 《论语》中出现“礼”75次。 “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不学礼,无以立” 影响到《毛诗大序》中“发乎情,止乎礼义”,要求作家把情的抒发限制于礼的规范之中,形成文论史上“情礼冲突”与“情理冲突”之别。 其三,重“乐”。音乐与诗歌、舞蹈关系密切,是服务于政治的重要手段。 “子谓《韶》:尽美矣,又尽善也。谓《武》尽美矣,未尽善也。” 《韶》是歌颂舜的古乐,尧舜是他心目中的圣贤之君,因此尽善尽美;《武》是周武王的古乐,武王伐纣取天下,故曰未尽善。 “放郑声,远佞人;郑声淫,佞人殆。” 直接生发出荀子《乐论》与《礼记·乐记》的音乐美学思想,对后世音乐美学与诗词曲学批评的影响很深,开创了儒家诗学注重音乐之美的优良传统。 其四,贵“天”。 《论语》中论及天者19次,含义有三:一是自然之天,如《泰伯》之“巍巍”乎唯天为大;二是义理之天,如《八佾》之“获罪于天”;三是命运之天,如 “死生有命,富贵在天”。 孔子的贵天说成就了古典哲学中的“天人合一”说,为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奠定了哲学基础。 其五,尚“中和之美”,主张“中庸之道”,以忠恕为美。 “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 中,即是中正,中和。庸,即是用,或为常。 中庸是孔子哲学的一个重要基本原则,作为儒家待人处世的道德标准。用其论诗,成为儒家最基本的审美价值标准。 “《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 “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后人把“文质彬彬”引申为作品之内容与形式的关系,只有二者完美统一,才能达到尽善尽美的艺术境界。 其六,论《诗》。 《论语》论诗18次。孔子关于文艺的一系列论述都是围绕 “诗教”展开的。从以下五个方面展开论述。 1、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 探讨文艺与道德修养、政治外交活动的关系。 “兴于诗”,即修身必先学诗。《诗经》中提供了许多道德修养的典范,使人们的言谈立身行事有了可靠的合乎礼义的依据。 “立于礼”,即立身行事,严格地遵循礼的规定。 立于礼是从道德修养的过程来说,是比“兴于诗”更深入一层的阶段。 “成于乐”,即通过音乐的陶染,来改造自己的性情,改造自己的内心世界。 “乐”是指浸透了仁的精神的先王之雅乐,或谓“正乐”。 2、“思无邪”。 “思无邪”,是孔子对《诗经》的总体评价。 《论语·为政》:“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思有两种解释 :一是作为语助词解,没有实际意思;二是作思想内容解。现在多取后者之意。 “思无邪”:是指《诗经》之思想内容纯正,语言表达委婉曲折,音调中正平和,体现“中和之美”。 3、“兴观群怨”。 《论语·阳货》:“小子何莫学乎《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 这是孔子对诗歌的社会功能和艺术价值的高度概括。 所谓“兴”,就文学作品的审美作用而言,朱熹解释为“感发志意”,孔安国注为“引譬连类”。即:诗歌的生动具体艺术形象可以激发人的精神之兴奋,感情之波动,从吟诵、鉴赏诗歌中可以获得一种美的享受。并且,这种美学作用,可以使读者产生丰富的艺术联想。 例如:《论语·学而》:“子贡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贫而乐(道),富而好礼者也。’子贡曰:‘诗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谓与?’子曰:‘赐也,始可与言《诗》已矣,告诸往而知来者。’” 所谓“观”,郑玄注为“观风俗之盛衰”,朱熹注为“考见得失”,皆指诗歌所反映的社会政治与道德风尚状况以及作者的思想倾向与感情心态。这是从文学作品的认识角度而言的。 所谓“群”,孔安国注为“群居相切磋”,朱熹注为“和而不流”,即文学作品可以使人们统一思想,提高认识,交流感情,加强团结。这是就文学作品的团结作用而言的。 《论语·卫灵公》:“子曰:‘君子矜而不争,群而不党。’” 所谓“怨”,孔安国注为“刺上政也”,朱熹注为“怨而不怒”。“怨”的主体主要是对现实不良政治的批判。 这是从文学作品干预现实、批评社会的作用而言的,是孔子对古代献诗封建传统的一个理论上的概括与总结。 4、“辞达而已矣” 《论语·卫灵公》曰:“子曰:辞达而已矣。” 孔子认为语言

文档评论(0)

bm5044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