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现代建筑引论——身不由己的现代(近代中国建筑).pptVIP

近现代建筑引论——身不由己的现代(近代中国建筑).ppt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中国营造学社的成立 1930年中国营造学社成立,社址位于北平中山公园内。开始只是一个沙龙,后发展为研究机构。梁思成于1931年入社,任法式部主任,刘敦桢于1932年入社,任文献部主任。此后有单士元、莫宗江、陈明达、刘致平、罗哲文王世襄等入社,最多时达到17人。存在15年,完成了我国有关建筑的重要古籍整理,校对和出版,调查了2783处古建筑,测绘了重要古建筑206组,基本弄清我国建筑发展的脉络和历史源流。 刘敦桢 梁思成 本社命名之初,本拟为中国建筑学社。顾以建筑本身,虽为吾人所欲研究者最重要之一端,然若专限于建筑本身,则其于全部文化之关系仍不能彰显,故打破此范围而名以营造学社。则凡属实质的艺术,无不包括,由是以言。凡彩绘、雕塑、染织、髹漆、铸冶、培植、一切考工之事,皆本社所有之事。推而极之,凡信仰传说仪文乐歌一切无形之思想背景,属于民俗学家之事,亦皆本社所应旁搜集远绍者”。? “启钤老矣。纵有一知半解,不当世为贤达所鄙弃,亦岂能以桑槐之景,肩此重任。所以造端不惮宏大者,私愿以识途老马,作先驱之役,以待当世贤达之闻风兴起耳”。 中国文明的出埃及记 四川宜宾李庄 中国营造学社旧址 抗日战争爆发后,中国研究机构流亡西南。1940年冬,中国营造学社随史语所迁往四川宜宾李庄,在郊外月亮田觅得一处农舍,梁刘二家各占一部分,其余为办公之用。李庄缺医少药,从重庆到李庄须三天水路,林徽因一病不起。学社经费完全中断。1939年,学社在天津的资料遇水。就是在这样艰苦的情况下,梁林完成了《中国建筑史》的写作。 “在这艰难的岁月里,最重要的是,要想一想自己拥有的东西,它们是多么有价值,这时你就会觉得自己很富有。同时,人最好尽可能不要去想那些非买不可的东西”。——金岳霖 “这个曾经接受过高度训练的中国知识界,一面接受了原始淳朴的农民生活,一面继续去致力于他们的学术研究事业。学者所承担的社会职责,已根深蒂固地渗透在社会结构和对个人前途的期望之中了”。——李约瑟 梁启超与新史学 梁启超 1873-1929 思想家梁启超(近代中国的智慧) 清代自强运动的失败是由于思想落伍,光靠“器”的革新不够 现代化并不是靠船坚炮利,现代武器只是特殊思维方式的结果 现代性的观念根植于现代知识观念之上,而现代知识是启蒙运动的结果。现代知识包括国家、文化、地理、历史,而这些知识都是建立在对结构、可读性和准确性等方面的精心培养之上的。 梁启超流亡日本期间,通过日文了解西方启蒙运动的思想传统,并将之视为解决中国问题的一个方法。他早年倡导“新史学”,晚年提出研究“专史”的概念和方法。 梁启超谈著史的目的:“新史学的最终目标,是把中华民族置于国家的标准之下,去看待它的过去、它的特征和它在全人类中的位置……是故新史之作,可谓我学界今日最迫切之要求也已……专门化增强了对专门领域的历史知识的认识深度,继而加深了对通史的理解。这是中国知识发展的基础。通过对地理疆域的界定和历史脉络的梳理,使中国在世界上有一清晰的定位。” 梁启超价值观的转变 梁启超提出的根本问题——儒学的归宿 儒学曾是影响中国2000多年的思想意识和国家意识形态支柱。 儒学的“仁”,定义了人格的高境界,并与个人幸福、社会福祉相关联,最终反映为一种高度仪式化的、世代积累的文明模式。科学与人文的关系——力气和廉耻 康梁认为,儒学并非一成不变,其中对人性的追求,与制度化的道德规范并不一样。 1917年以后,目睹了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梁启超认为:中国文化具有克服欧洲文化里科学和资本主义内在问题的潜力。与文艺复兴类比之后,他重提改良主义,为儒学赋予涵盖现代全球政治的目标——“由复古得解放也”。 梁启超知识结构的转变:早年为改良主义者,坚信用西方的知识开启心智,用西方的制度改善民生,在立宪政体下实现国家富强;晚年为文化保守主义者。目睹西方社会诸问题,呼吁重新思考儒学传统,提醒国人全盘西化的弊端 梁思成重写中国建筑史 1927年,梁思成怀着学习西方而复兴儒学的目的,申请哈佛大学中国宫殿历史研究的博士课程。西方建筑的现代化状况给他留下深刻印象,但他却把目光投向历史。 梁启超对文物专史的强烈关注成为梁思成毕生编写中国建筑史的动力 梁启超对儒学复兴的强烈愿望成为梁思成终生事业的基调。 梁启超知识结构对梁思成的影响 先英式学校(1913)——后清华学堂(1915) 参与促进中国西学的社团——共学社和讲学社,翻译威尔斯的《世界史纲》 (1921) ,与罗素、杜威、泰戈尔等学者交流 研习儒学经典(1922),背诵儒学经书(1923) 将《营造法式》寄给在美国学习的梁思成(1926,并附语:此一千年前有此杰作,可为吾族文化之光宠也),为其决定研究方向和终生事业,为其选择职业(东北大学) 梁思成对表格的喜爱、对白话文的掌握都受父亲影响 梁思成《中国建筑史》的

文档评论(0)

*****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本账号下所有文档分享可拿50%收益 欢迎分享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