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思考题:.ppt
思考题: 什么是学校体育? 学校体育学School Physical Education 学校体育学是研究与揭示体育工作的基本规律,阐明学校体育工作的原理与方法的一门学科,是培养适应体育教师需要所开设的一门专业基础理论课程。 学校体育学课程的任务: 阐明学校体育的原理与方法,研究与揭示学校体育的基本规律,使学生掌握开展学校体育工作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能力,以及基本具备运用这些理论、知识和技能从事学校体育工作的能力。 ?学校体育学的内容: 第一篇 学校体育概论 第二篇 学校体育教学 第三篇 学校课外体育 第四篇 学校体育管理 学校体育学学科性质 体育科学与教育科学交叉的学科 以现代教学论为一般理论基础。 第一章我国学校体育的发展概况 本章主要概述我国近代学校体育的形成与发展,以及新中国建立后学校体育的发展。并对我国现阶段学校体育的特征和发展趋势进行了阐述。 第一节 我国学校体育的沿革 第二节 我国现阶段学校体育的 主要特征和发展趋势 思考题: 1、学校体育从什么时候出现? 2、学校体育的发展受哪些因素影响? 夏代、商代(奴隶社会)的教育内容: 礼、乐、射、御、书、数称为“六艺” 其中有体育性质的为:射、御、乐, 射、御是军事技能的训练 “乐”中的舞蹈也含有体育的意思 古代学校教育内容 西周、东周、春秋战国(封建社会)的教育内容: 儒家的“五经”、“四书”基本没有体育内容。 唐代文举、武举 宋朝开始兴办武学,文武教育分途 明、清实行“八股文”的科举 清末开始引进体操的教育内容 1840鸦片战争以后。 掀起“自强、求富”的洋务运动。 在教育方面,主张学西方,兴办西校,开始创办西方式的新学堂,包括军事学堂,并把西方体育引进到这些学堂中,把体操规定为学堂的学习课程,内容主要是瑞典式、德国式、日本式、的普通体操、兵式体操和游戏等。并开展了以西方近代体育为主的各种体育活动。 中国学校教育首次出现了体育课程和体育活动 维 新 运 动 甲午战争后,洋务运动失败,改良主义的维新运动。代表人物有:康有为、梁启超、严复等。 积极倡导西学。大量介绍西方资产阶级的科学文化教育等知识,包括西方资产阶级全面发展教育学说。首次提出在学校中必须德智体三育并重的思想。认为各级各类学校都应重视体育、卫生和儿童少年的发育与健康。强调体育在学校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 “新政”改革 对教育制度实行重大改革:废除科举,兴办学校。 于1903年颁布了《奏定学堂章程》,规定各级各类学堂中都设立体操科。 小学堂每周3学时,中学堂每周2学时,大学堂每周3学时。 结束了我国两千多年来学校教育中没有体育的历史。使我国近代学校体育初见端倪。 体育教学内容以兵式体操为主 体育教员由退役士兵充当 * * 夏代称为“校”、“序”、“庠” 商代有“大学”和“庠”两级施教的学校教育 西周把学校分为“国学”和“乡学” 古代学校教育内容 辛亥革命后,新成立的民国政府对学校教 育虽然也采取了一些革新措施,但对体育方面 并无根本改变,仍沿袭清末军国民教育兵操为 主的体操课。另一方面由于受教会学校和基督 教青年会的影响,许多学校则在课外开展球类 和田径为主的活动和竞赛,比较注意活泼、愉 快、机智的运动。这种课内和课外两种明显不 同的体系,就叫学校体育的“双轨现象”。 毛泽东、恽代英 毛泽东1917年在《新青年》上发表了《体育之研究》 这篇文章用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对我国体育以 及学校体育的现状作了深刻的分析和尖锐的批评; 并对体育的意义,锻炼的原则等诸多问题作了精辟 的论述,强调了学校教育必须德、智、体三育并重, 这对促进我国学校体育改革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用先进、科学的观点来论述体育思想。 另外,恽代英也发表了《学校体育之研究》 1917—1918年,湖南省第一师范 学校八班学生毛泽东任学友会总务兼教育研究 部长,积极倡导乒乓球运动,并邀集同学进行 冷水、风雨、日光浴,以及游泳、登山、露宿、 长途旅行等活动。 1917年4月1日,毛泽东以“二十八画 生”笔名在《新青年》第三卷第二期上发表 《体育之研究》一文,用辩证唯物主义观点论 证体育与智育、德育的关系,阐明身体是人从 事一切活动的物质基础。同年一师病死7个学 生,毛泽东撰联批评学校“多偏于智而略于体” 的倾向,联云:“为何死了七个同学,只因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