尔雅《四大名著鉴赏》三国演义 笔记完整版..docVIP

尔雅《四大名著鉴赏》三国演义 笔记完整版..doc

  1. 1、本文档共12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尔雅《四大名著鉴赏》三国演义 笔记完整版..doc

引言 宋元小说类型:文言小说、白话通俗小说《三国》 段启明认为“说话四家”:讲史(必有)、说经、说铁骑儿、小说 讲史特点:以书史文传为据 讲前代的兴废战争之事 歌颂争议、鞭挞邪恶 通俗性 宋元说话兴盛的标志:有了分类;出现著名的艺人(霍四究) 话本:记录说话人所讲故事的文本 平话:平铺直叙地讲故事 《大唐三藏取经诗话》说经平话,《三国》讲史平话 历史演义有宋元讲史发展而来 历史小说特点:久盛不衰;具有典范性;对民族文化的深刻影响 历史题材的艺术品众多的原因:中国历史悠久;有完整、丰富、系统的历史文献典籍;对历史的尊敬和重视 三国的成书过程 三国的历史时期划分公元220(曹丕篡位)~280(晋武帝灭吴) 三国演义从公元184(黄巾起义)~280 “二十四史”前四史 《史记》——司马迁 《汉书》——班固 《后汉书》——范晔 《三国志》——陈寿(早期裴松之未做注时史料不够丰富) 《三国演义》成书前已有大量三国故事 陈寿的《三国志》与裴松之的注是《三国演义》创作最重要的依据 陈寿写《三国志》以前,已出现一些有关魏、吴的史作,如王沈的《魏书》,鱼豢的《魏略》,韦昭的《吴书》等。《三国志》中的《魏书》、《吴书》,主要取材于这些史书。当时蜀政权没有设置史官,无专人负责搜集材料,编写蜀史。《蜀书》的材料是由陈寿采集和编次的而似伪状诸葛之多智而近妖政有三品王者之政化之,霸者之政威之,强者之政胁之,夫此三者各有所施,而化之为贵矣。历稽载籍奸雄接踵而智足以揽人才而欺天下者莫如曹操以雄武之姿,当艰难之运;栋梁之任同乎囊时,匡正之功异于往代(实际上是因为扶植曹植,而操却想传位于丕) 因此操阵营只有他自己一个全能型人物 性格: (1)“通脱”(放得开,喜怒形于色)与“残忍”(为所欲为)统一 指使王后克扣军粮,却又借王后之头平息哗变 赦免身边袁绍安排的内奸 自己的马践踏良田就割须弃袍 (2)天真 官渡之战,“许攸探粮” 刘备先后两次投靠曹操,曹操知刘备为枭雄却没有杀他 民间久而久之将曹操与王莽并列,同为奸臣 1959年幼郭沫若和翦伯赞提出为曹操“翻案”:郭沫若创作了历史剧《蔡文姬》(其中操的形象不再奸诈);翦伯赞《应该替曹操恢复名誉》 为曹操“翻案”现象的层面: (1)对问题本身的认识,是否有案可翻,该不该翻案,怎么翻 (2)活跃学术空气。 观点一:分清历史人物和文学形象,应区分看待 观点二:历史上的曹操毁誉参半,实际上无案可翻 观点三:文学形象重视伦理,多有贬斥 观点四:小说家言亦非空穴来风——曹操命崔琰代替自己接待匈奴使者,唐代史学家 刘知几《史通》评价:这是不可能的,这种说法的产生是由于“曹公多诈,好立鬼谋,流俗相欺,虽为此说” 观点五:描写操奸诈残忍却又雄才大略——郭嘉从“道、义、智、度、谋、德、仁、明、文、武”十个方面对比曹操与袁绍的优劣 总结观点:就文学作品而言,不存在为操翻案的问题。 论诸葛 历史人物——名臣名相的典型人物 公元181~234,享年54岁 本是山东人,后随叔父到南阳郡,生活在离襄阳二十多里的隆中(今南阳郡属河南,隆中属湖北) 文学作品—— 一号人物 《三国演义》“七实三虚” 36回“元直走马荐诸葛”经徐庶之口提出,38回“定三分隆中决策”首次亮相,104回死于五丈原 “伏龙凤雏,二人得一,可安天下”——司马徽 了解诸葛亮:(1)《三国志》等史书 (2)本人著作——出师表,隆中对,诫子书,治国,君臣 清代 张澍《诸葛忠武侯文集》 民间传说——三顾茅庐、赤壁之战、六出祁山 三顾茅庐:“先祖诣亮三往乃见”——《三国志》择主谨慎,有抱负 《隆中对》中亮明确提出: 曹操“拥百万之师”,“挟天子以令诸侯”,不能跟操争锋 “孙权据有江东,以历三世”,“以为援而不可图” 采取“联吴抗曹”的策略,“内修政理” 诸葛亮出山前刘备分别投靠:曹操(两次)、袁绍、吕布、刘表 (2)赤壁之战(公元208) 备与亮要做出选择,是否参与此战?亮认为不仅要参与,还要从中取利。 亮亲自到东吴的目的:坚定东吴抗曹的决心 蜀汉和东吴在抗曹的过程中要取利 说服群臣:“舌战群儒”(史书上并无记载),小说中群儒的代表:张昭(内事不决问张昭,外事不决问周瑜——孙策临死前告诫孙权) 说服孙权:激将法,曹操“百万雄师”实际有150万,“皇叔不能降,孙权却可降”坚定孙权抗曹的决心 说服周瑜:用二乔之事,将曹植《铜雀台赋中的连二桥于东西兮,若长空之蝃蝀改成了揽二桥于东南兮,乐朝夕之与共①“拥刘反曹”倾向的派生现象 形象塑造的对比:刘备集团——高明、光辉 孙权集团——低劣、暗淡 ②昙花一现,对人物形象加以集中的体现 ③东吴的政权形态,没有确定的政治路线与外交路线 三国演义的艺术 作为历史小说如何处理史实与虚构的关系? 三国演义成为处理史实与虚构

文档评论(0)

phljianjian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